百词典

《初发都门》

时间: 2025-05-02 18:17:56

诗句

六年束吏舍,所向困局迫。

出郊兹晨始,豁若樊笼释。

望山怀故栖,遵途感新陌。

回首魏阙高,尘沙黯将夕。

微躯堕世罟,拮据事行役。

岂无四方志,悲与亲爱隔。

旷寂均苦乐,浮生安所择。

起灭情无端,沉思莫能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7:56

原文展示

初发都门
作者: 李霨 〔清代〕

六年束吏舍,所向困局迫。
出郊兹晨始,豁若樊笼释。
望山怀故栖,遵途感新陌。
回首魏阙高,尘沙黯将夕。
微躯堕世罟,拮据事行役。
岂无四方志,悲与亲爱隔。
旷寂均苦乐,浮生安所择。
起灭情无端,沉思莫能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离开都门、踏上新征途时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官场束缚了六年,心中感到困惑和压迫。今天早晨走出城郊,仿佛从牢笼中释放出来。远望山川,思念故乡,走在新路上感慨万千。回首望去,魏阙高耸,尘沙漫天,似乎暗示着夕阳将至。身处世间如同落网的微小身躯,生活艰难,四处奔波。难道没有志向吗?但与亲友的距离却让人感到悲伤。孤独的生活中,无论是苦还是乐,浮生的选择究竟在哪里呢?起伏的情绪没有尽头,沉思之下又无从抉择。

注释

  • 束吏舍:指被束缚在官府的住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 豁若樊笼释:形容出门后如同从牢笼中解脱,心情豁然开朗。
  • 魏阙:指古代魏国的宫阙,这里象征着都门的繁华与高耸。
  • 沉思莫能掷:意为沉思之后无法做出决断,反映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霨,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霨离开都门之际,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

诗歌鉴赏

《初发都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繁华的都城时的复杂心境。诗的开头,作者提到自己在官场生活的束缚,六年的时光让他感到困惑与压迫。出门时的豁然开朗,仿佛是从牢笼中解脱出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的思绪转向故乡与亲友,情感愈加复杂。望山怀故栖,意味着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回首魏阙高,尘沙黯将夕,暗示着他对繁华与现实的反思,似乎预示着一种即将逝去的美好。

诗的最后,作者以沉思作为结束,展示了他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迷茫。浮生安所择,起灭情无端,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与对情感起伏的无奈。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霨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年束吏舍:表达了在官场的无奈与束缚。
  • 所向困局迫:说明生活的境遇压迫。
  • 出郊兹晨始:走出郊外,开始新的旅程。
  • 豁若樊笼释:感受到从困境中解放的喜悦。
  • 望山怀故栖:对故乡的思念。
  • 遵途感新陌:走在新路上,心中感慨。
  • 回首魏阙高:对往日繁华的回忆。
  • 尘沙黯将夕:暗示夕阳西下,时光流逝。
  • 微躯堕世罟:身处世间如同困于网中。
  • 拮据事行役:生活艰难,四处奔波。
  • 岂无四方志:内心渴望志向。
  • 悲与亲爱隔:与亲友的距离令人悲伤。
  • 旷寂均苦乐:生活的孤独与无奈。
  • 浮生安所择:对未来的迷茫。
  • 起灭情无端:情感的起伏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喻为被束缚的牢笼,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苦乐”、“悲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开繁华都城之际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个人的困境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门:象征繁华与权力。
  • 故乡:代表了作者的归属感与思念。
  • 山川:自然的象征,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尘沙:暗示着现实生活的困扰与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六年束吏舍”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官场生活的热爱
    • B. 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 C. 对故乡的思念
    • D. 对未来的渴望
  2. “望山怀故栖”中,作者所怀念的主要是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过去的生活
    • C. 朋友
    • D. 亲情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悲伤与迷茫
    • C. 愤怒
    • D. 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霨的《初发都门》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李霨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而杜甫则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与社会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霨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青阳龙池山潮泉其应有时祷于泉上坐顷三应山 閒居遣兴 七夕与孟婿约汤朝美率徐行中游鹤山 闻吴端朝作真率集 寄赵德庄以过去生中作弟兄为韵七首 减字木兰花 其一 雪中集醉高楼 山行 西江月(闰重阳) 溪山堂次韵 次韵陈子象谢新火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学而不厌 亅字旁的字 涂歌里咏 锦裘 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言字旁的字 包含辽的词语有哪些 时谈物议 标新创异 无关大局 旡字旁的字 蜻蜓艇 齲字旁的字 从头到尾 一脉香烟 不仪 彑字旁的字 包含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