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读宋史》

时间: 2025-05-04 07:47:45

诗句

则平辅艺祖,创业定九州。

阖户读论语,临政决如流。

惟是持纲要,不以枝叶求。

厅中置大瓮,簿书一以投。

满即焚通衢,无稽时为休。

后来孰称贤,太初平阳俦。

水旱常入告,几先见事周。

然於陈利■,报罢多无留。

二公岂拒言,恶人攻已尤。

仗马喻百官,千载徒贻羞。

伊尹志有无,毫釐千里殊。

君相更异势,达聪迩言收。

用中有权衡,槩绝非良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7:45

原文展示

则平辅艺祖,创业定九州。
阖户读论语,临政决如流。
惟是持纲要,不以枝叶求。
厅中置大瓮,簿书一以投。
满即焚通衢,无稽时为休。
后来孰称贤,太初平阳俦。
水旱常入告,几先见事周。
然於陈利,报罢多无留。
二公岂拒言,恶人攻已尤。
仗马喻百官,千载徒贻羞。
伊尹志有无,毫釐千里殊。
君相更异势,达聪迩言收。
用中有权衡,槩绝非良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古代明君的治理智慧。作者以平辅和艺祖为例,展示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在阖上门读《论语》时,处理政务如水流一般顺畅。他强调要抓住纲领,不能纠缠于枝叶琐事。厅堂中设有大罐,书籍一旦填满就要投进火里焚烧,以免废物占用空间。后来谁能称得上贤明,太初和平阳的官员们常常会有水旱的预告,几乎能提前得知事情的发展。然而对于陈利的事情,处理完后往往没有留下什么。两位公公又岂能拒绝忠言,恶人攻击自己更是屡见不鲜。拿马喻指百官,千年之后只会遗留羞耻。伊尹的志向在于有无之间,毫厘之间的差别可以导致千里之远。君相之间的地位差异,聪明人能够听取近旁的言辞。治理之中有权衡,根本不是良好的谋略。

注释

  • 平辅:指历史上著名的辅佐之臣,如平王和辅佐的艺祖。
  • 论语: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 通衢:指主要道路,意指通行的要道。
  • 伊尹:商朝著名的宰相,以智谋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和文化人,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他的诗词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读宋史》是在弘历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古代治国理政的看法,旨在借鉴前人经验以促进国家治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代治理智慧为主题,弘历在诗中借古喻今,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阖户读论语”显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应以道德为先,决策应迅速而果断。此外,诗中提到的“厅中置大瓮”暗示了对沉重负担的清理与对效率的追求,说明了治理中的严谨与果断。

诗的后半部分则反映了治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到“恶人攻已尤”,强调了在权力中心不可避免的恶性竞争与政治斗争。诗的结尾部分通过“毫釐千里殊”传达了细微之处可能产生重大差别的道理,警示领导者在治理时要谨慎行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则平辅艺祖:指代历史上著名的辅佐之臣,暗喻治理需要有贤能之人。
  • 创业定九州:创业和稳定国家的宏伟目标。
  • 阖户读论语:关上门来专心阅读经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临政决如流:处理政务迅速而有效。
  • 惟是持纲要:强调要抓住主要问题。
  • 厅中置大瓮:意指要清理不必要的事务。
  • 满即焚通衢:一旦满了就要焚烧,象征着及时处理。
  • 后来孰称贤:引出对后人评价的思考。
  • 水旱常入告:预警自然灾害。
  • 然於陈利,报罢多无留:处理完后无所留恋。
  • 二公岂拒言:提到官员不能拒绝忠言。
  • 仗马喻百官:用马作为比喻,讽刺官员的无能。
  • 千载徒贻羞: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耻辱。
  • 伊尹志有无:探讨治国理政的哲学。
  • 君相更异势:君主与相国的权力差异。
  • 用中有权衡:治理中要有权衡之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仗马喻百官”,用马的形象来反映官员的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强调学习与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警惕政治斗争的复杂与险恶,探讨了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论语:象征智慧与道德。
  • :象征着责任与负担。
  • :象征官员的能力与评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阖户读论语”意指什么? a) 关闭门窗
    b) 专心学习
    c) 参加讨论
    答案:b

  2. “满即焚通衢”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清理冗余
    b) 保持人际关系
    c) 保护环境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恶人攻已尤”是指什么? a) 对手的攻击
    b) 友人的帮助
    c) 自我反省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作品,探讨历史与哲理。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弘历的《读宋史》更注重对治国理政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民生与历史的沉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九日书怀 临江仙·客睡厌听深夜雨 鹧鸪天 集句 众乐亭二首 众乐亭二首 禹穴 若耶溪 蓬莱行 寄题翠麓寺呈伯强寺丞 和许仲涂郎中游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白字旁的字 息息相关 斤字旁的字 骊岫 黽字旁的字 骨结尾的成语 好言 折文旁的字 包含轴的词语有哪些 力字旁的字 乡情 临明 云集响应 家无斗储 斗耗 包含准的词语有哪些 雏鹰展翅 滚汤泼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