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4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2:08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
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
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
剡藤玉版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
莫作羞涩羊氏姝。
万物生长都有形象,形象滋生出万千变化;而梦幻却是虚无缥缈,转瞬即逝。
在梦中醒来并非一无所获,仿佛泡影一旦失去,仰望与俯视都变得不同。
清晨的露水尚未消散,雷电已经逝去,这种灭绝的现象,才是真正的我。
云彩如同死灰,实际上并未枯萎,场面如戏,皆是三昧之境。
化身为医者,忘却了自己的身体,草书并非求学,只是自娱自乐。
落笔时已唤醒了周越的奴隶,苍鼠勃然奋起,饮松脂之美味。
剡藤玉版如雪般光滑,飞舞的游龙令人群呼不已,
不要做那羞涩的羊氏女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情感,尤其擅长于词,开创了新词风。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梦幻与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诗中融合了佛教哲学和个人的艺术追求,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艺术的热爱。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内心世界。开篇通过“物生有象”引入,强调世间万物的真实存在与形象,而随即转入“梦幻无根”,则指出梦境的虚无与无常。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现实与虚幻的交错,现实中的存在与梦中的虚无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此灭灭尽乃真吾”一语,透过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自我存在的追求。苏轼在此反映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只有当一切消亡后,才是真正的自我。
随着诗的深入,苏轼通过“化身为医忘其躯”和“草书非学聊自娱”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强调了艺术创作的自我表达与乐趣。最后的“莫作羞涩羊氏姝”则是一种鼓励,劝诫人们要勇敢表达自我,不必拘泥于世俗的眼光。
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生命、艺术与存在的多维思考。
整首诗围绕着生命的无常与艺术的追求,探讨了人在面对现实与梦幻时的心态。通过对梦与现实的反思,苏轼展现了他对自我、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哲理与艺术的融合。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泡影”象征什么?
诗中“此灭灭尽乃真吾”表达了什么思想?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更强调哲理与自我反省,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情与对酒的热爱。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有明显差异,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