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1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11:11
秋霖二首
作者: 王禹偁〔宋代〕
秋霖过百日,岁望终何如。
嘉谷就穗生,茁茁垂青须。
宿麦未入土,大田多泥涂。
河阔不辨马,原高恐生鱼。
时政苟云失,生民亦何辜。
雨若是天泪,天眼应已枯。
秋雨已经下了整整一百天,到了年终又会怎样呢?
丰收的谷物已经成熟,青葱的穗子正垂下。
宿麦还未播下土地,农田里满是泥泞。
河水宽阔,看不清马匹的身影,原野高耸,恐怕会有鱼出现。
如果政事如此失当,百姓又有什么罪呢?
这雨若真是天上的泪水,天上的眼睛一定是枯竭了。
王禹偁,字子明,号少川,宋代诗人,曾任多种官职,以诗词和散文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此诗作于宋代农耕社会,正值秋季,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农民生计的关切以及对时政的忧虑。
《秋霖二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长雨对农业的影响,同时流露出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开篇的“秋霖过百日”便引入了诗歌的主题,百日的秋雨不仅给农田带来了泥泞,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忧虑。诗中“嘉谷就穗生,茁茁垂青须”展现了丰收的希望,但随后的“宿麦未入土,大田多泥涂”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暗指因天气原因,农作物无法正常播种,农民的辛勤付出可能会化为泡影。
紧接着,诗人通过“河阔不辨马,原高恐生鱼”形象地传达了雨水泛滥的景象,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两句更是直指时政的失当,表达了对生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整体上,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时政的批判。
全诗表达了因秋雨连绵而导致的农田困境,以及对时政失误的深切批判,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注,揭示了自然灾害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秋霖二首》作者是谁?
“宿麦未入土”指的是什么?
诗中“雨若是天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1-B,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