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8:10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高耸的山峰环绕着北边的山脊,山顶突出在南边的山峰之上。 山中有一座迎风的亭台,回头可以望见河流的阴面。 河岸的险峻程度时增时减,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 水流原本分为三支,而高台则四面环视。 高台上有一位孤独的旅人,他心中怀有归乡的渴望。 夕阳映照在长长的水边,灿烂的光景照亮了水中的沙洲。 云雾在山岭上突然变黑,太阳落山时溪水半边阴暗。 这里虽然美丽,但不是我的故乡,为何我不脱下簪子归去。
作者介绍: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宋、齐、梁三朝文学家、史学家,与谢灵运并称“沈谢”,是南朝文坛的领袖之一。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沈约在游览玄畅楼时所作,玄畅楼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当时的一处名胜。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沈约的《登玄畅楼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中“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描绘了山峰的雄伟,而“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则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水流的“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和“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进一步丰富了景色的层次感。
诗中的“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夕阳的“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和云雾的“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则是诗人对美景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的孤独旅人和对归乡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旅途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描绘了什么? A. 山峰的雄伟 B. 河流的景色 C. 田园风光 D. 城市建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中的“陵风榭”是什么? A. 迎风的亭台 B. 山中的寺庙 C. 河流的源头 D.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诗中“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景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旅途的厌倦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沈约的《登玄畅楼诗》,包括诗歌的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