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5:4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41:25
原文展示:
次韵石用之易安斋 张嵲 〔宋代〕 尘缨脱得片时闲,未见弥天释道安。 薜荔半崖双屐齿,沧浪何日一纶竿。 地能容膝皆堪处,心对回光未易看。 试问老僧安底事,不知人世有悲欢。
白话文翻译:
暂时摆脱尘世的束缚,享受片刻的闲暇,但还未达到释道安那样的高深境界。 在薜荔覆盖的半山崖上留下双屐的齿痕,何时才能像沧浪之水那样,拥有一根钓竿。 只要地方能够容膝,哪里都可以安身,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不易看清。 试问老僧,他究竟在追求什么,他似乎不知道人世间还有悲欢离合。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字巨山,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隐逸之情。此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张嵲在次韵石用之的《易安斋》时所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高僧释道安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超脱和对高深佛法的向往。首句“尘缨脱得片时闲”,以“尘缨”比喻尘世的束缚,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尘世的愿望。接着,“未见弥天释道安”,表达了对佛教高僧释道安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尚未达到那样的高深境界。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僧的询问,表达了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高僧释道安的敬仰。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老僧的询问,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适应性和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尘缨”比喻什么? A. 尘世的束缚 B. 尘土飞扬 C. 尘封的记忆 D. 尘世的繁华
诗中的“弥天释道安”指的是谁? A. 佛教高僧释道安 B. 道教高人 C. 诗人自己 D. 隐士
诗中的“沧浪”比喻什么? A. 隐居生活 B. 清澈的水 C. 尘世的繁华 D. 尘封的记忆
诗中的“老僧”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什么态度? A. 超然态度 B. 悲观态度 C. 乐观态度 D. 无所谓态度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