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33:09
原文展示:
会三教诗 萧衍 〔南北朝〕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共同愿望。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白话文翻译:
我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孝顺和义理贯穿在书籍中,仁爱和宽恕充满了画卷。实践诺言重视不争斗,行善保全生命。后来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概念。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境界。秘密行动重视阴德,明显的证据表明长寿。晚年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开始理解苦难的聚集,因果关系才变得清晰。教导只追求平等,至高的道理归于无生。区分根源难以统一,执着本性容易惊慌。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测量善行不是三个共同的愿望。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像云一样萌发。大云降下大雨,各自按份享受荣耀。心思想法产生不同的解释,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差别难道是有意为之,深浅自然是事物的本性。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诣。他推崇儒、道、佛三教,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融合。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萧衍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的体现。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到中年阅读道教书籍,再到晚年研读佛经的历程。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萧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融合儒、道、佛三教的智慧,追求人生的平等和无生。萧衍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萧衍在诗中提到的“六经”不包括以下哪一部? A. 《诗经》 B. 《尚书》 C. 《乐经》 D. 《春秋》
诗中的“去伐”指的是什么? A. 去打仗 B. 不争斗 C. 去砍伐 D. 去旅行
“晚年开释卷”中的“释卷”指的是什么? A. 道教书籍 B. 佛经 C. 儒家经典 D. 历史书籍
诗中的“无生”是哪个宗教的概念?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 基督教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