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1:55
鲜民不如死,我生遭不造。
父兮生不见,母兮丧何早。
茕茕失所依,鞠育赖祖考。
涕泣授诗书,嘻笑索梨枣。
弱冠未成人,吾祖复终老。
因顿里闬间,奔走长安道。
薄宦逾中年,牧民谢机巧。
恐贻父母羞,中心石皓皓。
所伤茕独身,反哺愧禽鸟。
虽有牲牢祭,何如菽水好。
虽有锡命荣,拱木已枯槁。
茫茫夜台灵,漠漠故垄草。
哀哉罔极恩,长号呼彼昊。
鲜民(生存的百姓)不如死,我这一生遭受的苦难不可承受。
父亲啊,您生前未见我,母亲啊,您早已去世。
我孤苦无依,成长全仰赖祖辈的教养。
我哭泣着学习诗书,却也曾嬉笑着索取梨枣。
我年少未成,祖父又老去。
我在市井间奔走,走向长安的路。
在薄薄的官宦中已届中年,牧民们却谢绝了我的机巧。
我害怕让父母感到羞愧,心中如同一块光滑的石头。
我所伤的,是独自一人的孤单,反哺之情让我愧疚如鸟兽。
即使有牲畜祭祀,又如何比得上清淡的菽水?
即便有锡命的荣华,木头也已枯萎。
茫茫的夜晚灵台,荒凉的故垄草地。
哀哉,无法尽述的恩情,长声呼唤那天上的神灵。
作者介绍:钱之青,清代诗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作者通过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与对人生苦难的深切体会。
《鲜民悲罔极也》是一首充满悲愤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自己身世的追忆,表达了对家庭与亲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感。开头两句“鲜民不如死,我生遭不造”,直接点出人生的苦难与对生存的厌倦,诗人似乎在质问生命的意义。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父母早亡的哀痛与孤独无依的描绘,深化了这种失落感。
诗中“涕泣授诗书,嘻笑索梨枣”对比鲜明,展现了童年时的无忧无虑与成年后的沉重负担,形成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吾祖复终老”这一句中,诗人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缺失,也意识到祖辈的衰老,无情时光带来的痛苦使他更加孤独。
整首诗情感饱满,描绘了人对亲情的渴望与对命运的不满,最终在“哀哉罔极恩,长号呼彼昊”中达到情感的高潮,诗人将自己的悲愤与对生命的思考升华到对神灵的呼唤,体现出一种对超越人世苦难的渴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旨在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出对家庭亲情的追思以及对生存苦难的哀叹。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父兮生不见,母兮丧何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虽有牲牢祭,何如菽水好”这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