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4:43
怀匡山道侣
作者: 贯休 〔唐代〕
常忆将吾友,穿云过瀑西。
有碑皆读彻,无处不相携。
柽桂株株湿,猿猱个个啼。
等闲成远别,窗月又如珪。
我常常怀念我的朋友,
我们一起穿越云雾,走过瀑布西边。
有碑刻的地方,我们都读得透彻,
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携手同行。
柽树和桂树上水珠滴滴,
猿猴在树上一个个叫着。
就这样,轻易地就要分别,
窗前的月光又如同玉石般明亮。
诗中提到的“穿云过瀑”描绘了道家修行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友谊的向往与珍视。
贯休,唐代诗人,号称“贯休居士”,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作品常带有哲理与情感,风格清新,擅长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思念。生活在唐代,社会变动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寄托对友谊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的往事,展现了深厚的友谊与对自然的热爱。全诗以“忆”字开头,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如“穿云过瀑”、“柽桂株株湿”,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景,更与友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新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友人相伴的快乐与离别的惆怅。“窗月又如珪”一句,便是用月光的明亮映衬出内心的孤寂,让人对友谊的珍惜更加深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珍贵,展示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全诗围绕友谊和思念展开,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自然景色的美好,是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友谊的珍视的深刻表达。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蕴含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中提到的“柽桂”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自然美
C. 离别
D. 学识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A. 冷漠
B. 珍惜
C. 忘记
D. 依赖
“窗月又如珪”中的“珪”指的是什么?
A. 玉石
B. 瓷器
C. 书籍
D. 友谊
对比贯休的《怀匡山道侣》和王维的《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谊和离别的感伤,但贯休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象,表现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