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比干传》

时间: 2025-07-27 19:21:12

诗句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9:21:12

原文展示: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

白话文翻译:

昏庸的国王失去了国家,真是令人心痛,只能看到他的忠诚,却看不到他自己。
想必比干也知道自己的命运,想要把自己的忠贞留给后人。

注释:

  • 昏王:指昏庸的君主,常用来形容失去明智和能力的统治者。
  • 亡国:失去国家,指国家的覆灭。
  • 明诚:指忠诚和正直的品德。
  • 先生:比干,商朝的忠臣,以忠诚而闻名。
  • 欲将留与:想要留给后人。

典故解析:

比干是商朝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遭到纣王的杀害。他的忠诚和悲惨的结局成为后世忠臣的象征。诗中提到的“昏王”指的是那些不明理、失去治国能力的君主,反映了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兴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作品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对比干忠诚与昏王无能的思考中产生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忠诚精神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比干传》通过比干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忠诚与无能的对比。诗中用“昏王亡国岂堪陈”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昏庸统治的批判。接下来的“只见明诚不见身”,则流露出对比干忠贞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惋惜。这里,贯休用简练的语言道出忠臣的无奈与悲壮,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宿命感。

诗的最后两句“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更是将比干的忠诚精神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表达出希望后人能铭记忠臣的精神。不仅是对比干的追念,也是对后世忠臣的期待和呼唤。贯休通过简短的篇幅,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昏王亡国岂堪陈:指昏庸的国王失去国家,令人无法忍受。
  • 只见明诚不见身:只看到比干的忠诚,而看不到他自己所受的苦难。
  • 想得先生也知自:想必比干早已预见自己的结局。
  • 欲将留与后来人:他希望将自己的忠诚精神留给后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昏王与比干的对比,突显忠诚与无能之间的矛盾。
  • 象征:比干作为忠臣的象征,代表了忠诚和正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臣比干的怀念和对昏庸统治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精神的尊重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昏王:象征无能的统治者。
  • 明诚:象征忠诚和正直的品德。
  • 先生:象征历史上的忠臣。

这些意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历史的反复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昏王”指的是哪个特征的统治者?

    • A. 明智
    • B. 昏庸
    • C. 忠诚
  2. 比干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胜利
    • B. 忠诚
    • C. 背叛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爱情
    • B. 忠诚与无能的对比
    •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东周列国志》中的比干故事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干传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涉及忠诚与壮志,但李白更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而贯休则更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忠诚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观田家收获 落花诗(十二首选一) 观田家收获(三首选一) 己丑元日 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辑广西志略漫述二首 其二 辑广西志略漫述二首 其一 君山望江七绝四首 其三 君山望江七绝四首 其二 君山望江七绝四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鼎字旁的字 惜客好义 卢都子 转瞬之间 包含几的词语有哪些 潜踪匿影 鳥字旁的字 韦字旁的字 車字旁的字 军令状 佛头着粪 包含闹的词语有哪些 閠字旁的字 植牙 争长相雄 阿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