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1:13
尘埃漠漠一千里,
风雨潇潇十四陵。
立得身高愁转甚,
龙山从此不须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尘土弥漫,苍茫无际,一千里之外都看不清楚,风雨萧瑟,给十四座山陵带来了阴沉的气息。站在高处,愁苦的心情愈发加重,今后再也不需要去登龙山了。
艾可翁,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登高的传统节日,诗人在这一节日中感受到自然的凄凉与个人的愁苦,因而产生了不再登高的情绪。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沉重感悟。诗的开头以“尘埃漠漠”展现出一种模糊与无尽的感觉,给人一种空旷和孤独的印象。接着“风雨潇潇”进一步营造了阴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沉重。这种情绪在“立得身高愁转甚”一句中达到了高潮,诗人站在高处,反而感受到愁苦加重,暗示着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龙山从此不须登”则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的放弃与对现实的接受,情感沉重而又深刻。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与理想的深刻反思,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过去的告别,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中“尘埃漠漠”表达了怎样的景象?
“龙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在高处的感受是怎样的?
比较艾可翁的《九日止诸少登高》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艾可翁的诗更强调内心的愁苦,而王维则传达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