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6:54
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
今日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
方寸成灰鬓作丝,假如强健亦何为。
家无忧累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
李君墓上松应拱,元相池头竹尽枯。
多幸乐天今始病,不知合要苦治无。
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
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交亲不要苦相忧,亦拟时时强出游。
但有心情何用脚,陆乘肩舆水乘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自身年老多病的感慨。他意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己也已年近七十,感到惭愧总算病来得较晚。诗中提到内心的烦恼和身体的虚弱,尽管身体不如从前,但如果能心安理得,又何必在意呢?生活中无忧无虑,正是享受病痛的好时机。
提到李君的墓上松树应该挺拔,元相池头的竹子却已枯萎。即使如今身体欠佳,依然感到幸运,或许痛苦的治疗并非必要。眼睛昏沉想休息就安然入睡,腿脚无力便坐禅修身。自认为身心皆是良药,不必去找医生上门。
与亲友交往不必过于忧虑,反而应当尽量外出游玩。只要心情愉快,何必依赖双脚,陆地上坐轿,水上乘舟,皆可享受悠闲的生活。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而著称。其作品多描写社会生活、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身体虚弱之时,反映出他对老年生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中融合了个人遭遇与人生感悟,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淡然。
白居易的《病中诗十五首》以其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年近七十,身处病中的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宁静。在这首五绝中,诗人以平和的语气,讲述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和个人的感悟。诗中“今日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病痛的自省。他虽年老多病,却并不因此感到羞愧,而是将之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
在生活的闲适中,诗人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家无忧累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反而在病中找到了安宁与自在。诗人用“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来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病痛并不能阻挡内心的安宁与自我修行。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以心态的调整来获得内心的平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接受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的宁静与安逸,即使在生病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乐观。诗人通过对自我境遇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自己多少岁?
A. 六十
B. 七十
C. 八十
答案:B
诗中提到“李君”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答案:B
诗人认为在生病时,应该怎样对待?
A. 苦苦治病
B. 保持心情愉快
C. 忧虑不已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白居易的这首诗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与淡然的态度,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