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4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9:47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你可曾看到秦朝时蜀地的太守,为了纪念三犀牛而在石头上刻下了它们的形象。自古以来虽然有驱邪避凶的法门,但江水天生向东流动,无法改变。蜀地的人夸耀了千年,但水灾泛滥却没有靠近张仪的楼台。今年的灌口损失了许多人家,此事或许让神灵也感到羞愧。最终还是要依靠堤防的力量,才能高高地支撑木石,抵挡清秋的侵袭。先王制定的法令都是正道,鬼怪何以敢参与人的谋划呢?可叹这三犀牛不经济,缺乏力量只随着长江奔流而去。只见自然的气息始终保持和谐,才能免于洪水的肆意侵袭。如何才能找到壮士提起天纲,再次平定水土,让犀牛不再迷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号称“诗圣”。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沉郁,尤其关注民生与社会。
创作背景: 《石犀行》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人民困苦,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石犀行》是杜甫对蜀地自然与人力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写蜀地的水灾,展现了自然对人类的无情压迫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杜甫以“三犀牛”象征蜀地的骄傲与无奈,表现出即使有古老的法术和智慧,也无法改变自然的力量。诗中反复提到的“堤防”和“壮士”则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努力与无力感。
此外,诗中通过对比“先王作法皆正道”,表现出对古代治国理念的追忆与怀念,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混乱的忧虑。整首诗以严肃的语气,结合丰富的意象,展现出深邃的哲思和对现实的直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是自然与人力的斗争,表达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对古代治国理想的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石犀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三犀牛”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水灾影响了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石犀行》和李白的《庐山谣》,可以看到杜甫关注人间疾苦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体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以上内容为《石犀行》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