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1:25
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
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
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
这首诗描绘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战场上尸骨遍野,仿佛如麻一般。难道在这其中没有才智之士吗?他们原本也有家庭和生活。战斗的哀鸣在白天和黑夜中回荡,鲜血淋漓的尸体掩埋在黄沙之中。究竟在哪里才能了结这无尽的仇怨,我只能仰望空中的《法华经》。
方拱乾,明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与战乱。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常常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无奈。
《募僧收枯骨》创作于明代战乱时期,作者身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情。此诗旨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死、仇恨与信仰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惨和人们的苦难。开头的“兵戈二十载”直接点出战争的时间和背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紧接着“枯骨尚如麻”一语,形象地描绘了无数战死者的惨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怒。
诗中表达了对才智和家庭的怀念,显示出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亲情和希望。“啼魂昏白昼”则通过对比手法,将战场的悲惨与日常生活的正常状态相对立,强调了战争的不可逆转和对人性的侵蚀。最后一句“观空仰法华”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峰,表达了诗人对解脱和信仰的向往,仿佛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来消解人世间的仇恨与痛苦。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方拱乾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带来的生死与仇恨,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信仰的寄托,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和坚韧。诗人在对历史的沉思中,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渴望。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诗中提到的“法华”指的是什么?
“啼魂昏白昼”中的“昏”字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