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6:00
作者: 罗洪先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我昔望庐山,高高上无极。
中有羽化人,林栖绝粒食。
绀发方碧瞳,肌肤冰玉色。
借问年几何,春秋千百亿。
闻之心魂动,欲附双飞翼。
飘飘不我顾,招手长太息。
窃恐染荤膻,浊秽神明殛。
三年事斋沭,精祷靡变惑。
峰岚日夕深,仰攀尚难即。
我曾经仰望庐山,那样高耸入云。
山中有位羽化而仙的人,隐居在树林中,不食人间烟火。
他发如绀青,眼睛如碧玉,肌肤如冰玉般洁白。
我问他年岁有多少,春秋已过千百亿。
听闻此事,我的心灵被深深打动,想要追随他一起飞升。
可他却不理我,招手长叹。
我暗自恐惧,怕自己沾染了尘世的污秽,受神明的惩罚。
我已三年坚持斋戒,虔诚祷告,心中却没有变化。
山峰的云雾在日落时分更加深邃,我仰望高攀,依然难以接近。
罗洪先,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道教诗,作品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道教思想的倾向。他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作品充满了哲理与深思。
该诗创作于罗洪先对庐山的游览中,受到了庐山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望庐山》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作,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仙人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高水远、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超然的氛围,仿佛在向读者展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
诗人通过对仙人形象的描绘,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如“绀发方碧瞳,肌肤冰玉色”,不仅展示了仙人的美丽,更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人在追问仙人年岁时,感受到时间的无尽与生命的渺小,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使诗歌更具哲理性。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仰望与向往逐渐转向无奈与感慨,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世俗的恐惧,使得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意蕴。尤其是在结尾,诗人对高山的仰望与难以攀登的无奈,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人生的局限,给人以深思。
全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仙人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局限的无奈。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世俗的恐惧,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中“羽化人”指的是:
A. 仙人
B. 普通人
C. 鬼神
D. 动物
诗人对仙人年岁的提问,表现了他对什么的思考?
A. 财富
B. 时间
C. 美丽
D. 友情
诗中提到的“浊秽神明殛”反映出诗人对什么的恐惧?
A. 生活的贫穷
B. 尘世的污秽
C. 身体的疾病
D. 人际的纷争
对比罗洪先的《望庐山》与李白的《庐山谣》,可见两者均表现出对庐山的赞美与对自然的向往,但李白的诗更具豪放之气,而罗洪先则更多地体现了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