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8:47
《岁除夜》
作者: 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这首诗在岁末之际,官历快要结束,村子里的酒也开始倾倒。人们厌倦了寒冷,渴望温暖的春天,内心对年老和时间的流逝感到惋惜。岁月已经如此流逝,外敌尚未平定,国家仍在动荡之中。小孩子们对这些事情并不懂,依旧在欢快地歌唱,等待天明的到来。
罗隐(833年-909年),字梦阮,晚唐诗人,生于今四川。罗隐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抒发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动荡,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
这首诗创作于岁末,正值寒冬,诗人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动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与对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深沉的忧虑和思考。
《岁除夜》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岁末之际对时间流逝、社会动荡以及儿童无知生活的感慨。首句中的“官历行将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到一种无力感。接下来的“村醪强自倾”则通过村酒的倾倒,象征着岁月的消逝和生活的无奈。
诗中“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两句,表现了人们对于寒冷的厌倦和对温暖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去的惋惜。这样的情感在岁末的夜晚尤为强烈,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动荡相结合,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忧虑。
最后两句“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则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让人联想到儿童的纯真与无忧无虑。尽管国家动荡不安,但在孩子们的眼中,未来依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动荡的思考与感慨。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动荡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人以个人的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现实,表现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通过儿童的纯真与成人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沉重感,又有一丝温暖与希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村醪”指的是什么?
A. 村里的酒
B. 村里的水
C. 村里的粮食
D. 村里的果实
填空题: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社会的与对未来的____。
判断题:诗中儿童对世事的无知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A. 对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