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2:32
翠栝东南美,近生神岳阴。
惜哉不可致,霜根络云岑。
仙风振高标,香实陨平林。
偶随樗栎生,不为樵牧侵。
忽惊黄茅岭,稍出青玉针。
好事虽力取,王城少知音。
岂无换鹅手,但知觅来禽。
高怀独夫子,一见捐橐金。
得之喜不寐,赠我意殊深。
公堂开后阁,凡木愧华簪。
栽培一寸根,寄子百年心。
常恐樊笼中,摧我鸾鹤襟。
谁知积雨后,寒芒晓森森。
恨我迫归老,不见汝十寻。
苍皮护玉骨,旦暮视古今。
何人风雨夜,卧听饥龙吟。
这株美丽的翠栝,生长在东南,靠近神岳的阴影之下。
可惜我无法将其采摘,霜冻的根缠绕在云雾的山岑。
仙风轻扬着高标,香实从平林中掉落。
偶然跟随樗栎生长,却不为樵夫和牧人所侵扰。
忽然在黄茅岭惊醒,稍微露出青玉般的针状芽。
虽说好事需要努力去争取,但在王城却少有知音。
难道没有换鹅的手法,只是知道去寻找其他的鸟禽。
我对独夫子的高尚情怀,一见面就愿意捐出金钱。
得到这株植物让我夜不能寐,赠送我的意兴深厚。
公堂后阁敞开,平凡的木材令我愧疚于华丽的簪子。
栽培一寸根,寄托了我对你百年的深情。
常常恐惧被困在樊笼中,摧毁了我的高洁情操。
谁能知道积雨后的清晨,寒光闪现得让人心惊。
我恨自己老去匆匆,无法见到你十次。
苍老的皮肤保护着玉般的骨骼,早晚回顾着古今。
何人能在风雨夜里,躺下听那饥饿的龙吟?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清新,关注社会、人生及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在官场遭遇挫折后,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通过描写翠栝,反映了他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翠栝植物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及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翠栝的美丽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虽渴望拥有,但又感到无奈。诗中提到的“仙风”、“香实”等意象,透露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由与高雅生活的向往。
此外,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情感也贯穿全诗。通过“高怀独夫子”的描写,体现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而“得之喜不寐”则展示了与友人相聚的珍贵。整首诗在悲凉中透出一丝温暖,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友谊的珍视,塑造了一个既高洁又深情的诗人形象。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翠栝”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饮品
D. 一种地名
诗人对“王城”的态度是?
A. 骄傲
B. 忧伤
C. 无所谓
D. 期待
诗中“得之喜不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幸福
C. 焦虑
D. 绝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