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2:48
《郊祀庆成诗》
苏轼 〔宋代〕
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
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
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
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
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
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搁抢。
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
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
可颂非天德,因箴亦下情。
民言知有酌,帝谓本无声。
富国由崇俭,祈年在好生。
无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
化国安新政,孤臣返旧耕。
还将清庙什,留与野人赓。
帝王驾临,承载着昌盛的运势,天心向我昭显太平盛世。
文治三代的光辉得以传承,经过七年的努力,最终成果显现。
在这伟大的祭祀中,天地合一,正值日月明亮之时。
泰坛上清扫场地,夜晚宝光闪耀,灵气四溢。
仰望着圆形的苍穹,环视四周的江山城池。
北方的水流吞噬了朔方的易地,西方的极地也落下了霞光。
熊熊的祭火升起,灵光的回应,瑞气环绕,仿佛在迎接帝王的回归。
需要的云彩遍布枯黄的土地,解开了雨露滋润万物的萌芽。
可歌颂的并非只是天命,因而我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民间流传有饮酒的传统,帝王却说这本无声。
富国之道在于崇尚节俭,祈年丰收在于善待生灵。
无意去探求物质,克己自守,减少战争的发生。
化国安定新政,孤臣却愿返归故土耕作。
还将清庙的器物,留与乡野之人继续传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和画家。他才华横溢,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尤其以词和诗著称。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郊祀庆成诗》是苏轼在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后所作,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太平盛世的庆贺。背景为北宋时期,国家在经历动荡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苏轼借此诗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郊祀庆成诗》是一首充满宏大气势的祭祀诗,诗中通过对帝王出巡、祭祀的描绘,传达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安宁。诗的开头描绘了帝王的昌运,以及天心对太平的昭示,展现出一种雄伟的历史感。接着,诗人通过对古代三代文治的追忆,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表现出诗人对文治的深切思考。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泰坛”、“灵光”、“瑞雾”等,象征着祭祀的庄重和神圣。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祭祀的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通过“克己自消兵”的表达,诗人传达出理想的治国之道应是节俭与和平,强调国家治理应关注民生。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诗的最后,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与对清庙文化的珍视,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的愿望。
诗的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感与对未来的思索。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庆贺国家的繁荣与太平,强调文化的传承与节俭治国的重要性,展现了苏轼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苏轼的《郊祀庆成诗》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A. 对历史的追溯
B. 对国家繁荣的庆祝
C.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中提到的“三代”指的是哪三个朝代?
A. 汉、唐、宋
B. 夏、商、周
C. 明、清、民国
诗中“克己自消兵”的意思是?
A. 追求物质的享受
B. 克制个人欲望,减少战争
C. 积极扩张和征战
苏轼的《郊祀庆成诗》与杜甫的《春望》皆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杜甫侧重于对民生苦难的深切描写,而苏轼则更关注于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