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3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33:30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作者: 李从远 〔唐代〕
九月从时豫,三乘为法开。
中霄日天子,半座宝如来。
摘果珠盘献,攀萸玉辇回。
愿将尘露点,遥奉光明台。
在九月这个时节,天气晴朗,正是登高的好时光。三乘法门在此时被开启,寓意佛教的教义在此传扬。中天的阳光洒在这座宝塔上,宛如佛祖坐镇。摘下了果实,捧着珍珠盘子来献祭,采摘了菊花,乘着华丽的车子回归。希望能将世间的尘露点滴,遥远地献给光明的佛台。
李从远,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出浓厚的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正值农历九月九日,诗人在慈恩寺的浮图上写下此诗,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和对佛教的敬仰。诗中将节日的习俗与佛教的教义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宗教的敬仰。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是一首反映唐代盛世气象和佛教文化的诗作。诗的开头“九月从时豫,三乘为法开”便将时节的美好与佛教的法理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中间部分描绘了阳光洒落在佛塔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诗中对重阳节的习俗——摘果攀萸的描写,表明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生命的珍视。最后一句“愿将尘露点,遥奉光明台”则把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宗教的高度,表达了对佛教光明的追求,以及对众生的祝福。这种从个人情感到宗教信仰的升华,使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宗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与佛教的信仰,表达对自然与宗教的敬仰,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祝福。
诗中的“三乘”指的是?
A. 三种音律
B. 三种修行法门
C. 三种季节
D. 三种乐器
“攀萸”在诗中代表什么?
A. 采摘花卉
B. 传统习俗
C. 绝望的心情
D. 远行的旅程
诗中提到的“光明台”象征什么?
A. 个人的理想
B. 佛教的教义
C. 自然的美景
D. 生活的烦恼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