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时间: 2025-04-29 13:17:14

诗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 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7:14

原文展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话文翻译:

缺月高悬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
偶尔看到一位幽静的人独自往来,宛如那孤独的鸿雁影子。
有时看到那影子,惊动了谁,回头却无人知晓,心中有怨恨却没有人理解。
在寒冷的枝头上挑选,还是不愿停留,孤独的沙洲冷清无比。

注释:

字词注释:

  • 缺月: 指农历新月,形容月亮缺少,象征孤独。
  • 疏桐: 稀疏的梧桐树,暗示环境的清冷。
  • 幽人: 隐士或隐居的人,代表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缥缈: 形容烟雾缭绕或影子飘渺。
  • 孤鸿: 孤单的鸿雁,常用来比喻孤独。
  • 有恨无人省: 形容心中的怨恨无人理解。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孤鸿”,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常用鸿雁象征孤独和思念。苏轼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对孤独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情怀,也有细腻清新的描写。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他人生的低谷。在这段孤独的时光中,苏轼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黄州的自然环境和他的隐居生活成为了诗歌的灵感源泉。

诗歌鉴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首充满孤独感的词,苏轼以疏桐和缺月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的夜晚氛围。词中描绘的孤独人影和寂寞沙洲,深刻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开篇的“缺月挂疏桐”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词人此时的心境:缺失与孤单。随着“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孤独感与自然相融合,令人感受到那种渗透到骨髓的寂寞。

后面的“有恨无人省”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深刻感受,孤独不被理解的痛苦,令人心疼。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更是将整首词推向高潮,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内心的空虚与冷漠,以及对生活的无奈与挑战。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词句,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缺月挂疏桐: 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缺月高挂,环境显得十分清冷。
  2. 漏断人初静: 形容时间的流逝与夜的深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3. 时见幽人独往来: 偶尔看到一个孤独的人在夜里徘徊,暗示与世隔绝的生活。
  4. 缥缈孤鸿影: 以孤鸿影比喻隐士的身影,增添了词的虚幻感。
  5.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 形容那些孤独的身影,似乎有人惊动,但又无人理解。
  6. 有恨无人省: 表达了对孤独的怨恨与无奈。
  7. 拣尽寒枝不肯栖: 描绘了孤独的心境,即使有栖息之地,仍然选择不归。
  8. 寂寞沙洲冷: 结尾总结,强调孤独与寒冷,表现出深刻的孤寂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孤鸿影”比喻隐士的孤独,与自然景象相融合。
  • 拟人: 通过“有恨无人省”赋予情感,使孤独更具人性化。
  • 对仗: 词中使用对仗的手法,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孤独与思考,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世间冷漠的感慨。主题思想在于探讨孤独、生命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缺月: 象征孤独与失落。
  • 疏桐: 代表清冷的环境。
  • 幽人: 反映隐士的心态。
  • 孤鸿: 象征孤独的旅程。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深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A. 月亮圆满
    B. 月亮缺失
    C. 月亮消失

  2. “孤鸿影”中“孤鸿”象征什么?
    A. 热闹
    B. 孤独
    C. 喜庆

  3. 词中提到的“有恨无人省”表达了什么?
    A. 快乐
    B. 孤独的怨恨
    C. 忍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反映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孤独。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表达乡愁。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词相比,后者更显豪放,前者则更显孤独与思索。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隐居的生活,意境却更为清幽。

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在孤独与生活主题上的不同表达和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相关查询

和端午 写情二首 其二 雪中狂言五首 衣客 春阴二首 其二 三更 晚发寿春浮桥望寿阳楼怀古 奉先寺 余谪居齐安寓郡东佛舍而制不得逾岁今冬遂移居因遣秬秸料理新居作诗示之 福昌杂咏五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寒胆碎 辞结尾的成语 揣时度力 七伤 巷哭 足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沿依 二竖为虐 开山鼻祖 省訾 瓦字旁的字 反犬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越牢 长篇宏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