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3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32:08
《和子由论书》
作者:苏轼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虽然我写字不太好,但了解书法的人没有我更懂的。
如果能理解其意,常常说不学也可以。
如果外貌美丽,容颜有些皱眉,难道美丽就会被扭曲吗?
端庄与流丽相杂,刚健中又透出柔美。
我喜欢书法,常常自嘲,但也不认为你写得差。
书写完成后就随意丢弃,结果被旁人包裹。
书法的体势本是宽阔的,最终却细致入微。
你的诗也受到推崇,但我未敢承担如此重任。
最近我又开始学习射箭,力气薄弱愁苦笼罩。
官府的箭有十二支,我只会射中十一支。
虽然喜欢却无所成就,不精通又何必多做尝试。
何时才能一切抛弃,万事都交给懒惰。
我听说古人的书法,守规矩的也不如跛脚的。
世俗的笔法常常骄矣,在人群中我显得强壮。
钟张的才华已渐行渐远,这话与时势有些偏离。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而闻名于世,尤其在诗词、散文和书法方面成就斐然。
《和子由论书》写于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之间的书法交流,反映了苏轼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与自谦态度。诗中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自我能力的谦逊,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和子由论书》不仅仅是一首书法的论诗,更是一种对艺术自我反思的表达。苏轼在诗中开头就直言自己书法不精,但又自信于对书法的理解,可以说是他对艺术的深刻体悟。诗中“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反映了他对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辩证思考,强调了内在的精神和意义比外在的形式更为重要。
而“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则表现出他对书法创作的随性与不拘一格,既显现出他的洒脱,也暗含着对传统书法的反思。最后几句提到学习射箭,表明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对其他技艺也有探索的欲望,显示出他广泛的兴趣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书法的探讨,折射出苏轼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在坚持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不忘谦虚和自省,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探索,传达出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个人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漠然与对内心追求的坚持。
苏轼在《和子由论书》中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持什么态度?
A. 自满
B. 自谦
C. 自卑
D. 不在乎
诗中提到的“官箭十二把”象征什么?
A. 学识
B. 技艺
C. 权力
D. 财富
苏轼在学习射箭时,对自己的能力有什么评价?
A. 非常优秀
B. 无能为力
C. 略有成就
D.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