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01:22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
刘长卿 〔唐代〕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我抬头望去,满眼都是荒芜的景象,不知道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少年。归来的游子失去了故乡的踪迹,年老的将军却守着这座孤零零的城池。废弃的戍楼冒出青烟,荒凉的田野上火光闪烁。我独自怜惜那清澈的浉水,尽管世事动荡,它依旧能够保持清澈。
虽然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显著的典故,但可以联想到战乱带来的悲伤与失落感,与古代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刘长卿,字宗卿,号景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6年。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动荡的关切。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诗人身处战后废墟,目睹了故乡的荒凉和人们的困苦,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忧伤和对和平的渴望。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是一首充满凄凉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曾经安宁生活的深切怀念。首句“举目伤芜没”便展现了诗人的失落与哀伤,抬头望去,满眼的荒芜让人感到无比心痛。接下来的“何年此战争”,不仅引出对战争的反思,也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中的归人和老将,分别象征着失去故乡的游子和坚守岗位的老兵,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与影响。尤其是“归人失旧里”,更是让人感受到归乡的无望和对于美好往昔的怀念。
最后两句“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使诗歌的情感有所转折,浉水的清澈与时局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此寄托对未来和平的向往与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诗中“归人”指代的是谁?
A. 失去家乡的人
B. 战士
C. 旅人
D. 政客
“时乱亦能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悲伤
C. 希望
D. 愤怒
诗中提到的“浉水”象征什么?
A. 生命
B. 战争
C. 希望与纯洁
D. 历史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表现了战争对国家的摧残,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对家国的思念。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