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谢黄揔太博见示文集》

时间: 2025-04-27 14:44:19

诗句

松桂有嘉色,不与众芳期。

金石有正声,讵将群响随。

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时。

仰止江夏公,大醇元小疵。

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

上有帝皇道,下有人臣规。

邈与圣贤会,岂以富贵移。

谁言荆棘滋,独此生兰芝。

谁言蛙黾繁,独此蟠龙龟。

岂徒一时异,将为千古奇。

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

致之讽谏路,升之诰命司。

二雅正得失,五典陈雍熙。

颂声格九庙,王泽及四夷。

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4:19

原文展示

谢黄揔太博见示文集
作者:范仲淹 〔宋代〕

松桂有嘉色,不与众芳期。
金石有正声,讵将群响随。
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时。
仰止江夏公,大醇元小疵。
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
上有帝皇道,下有人臣规。
邈与圣贤会,岂以富贵移。
谁言荆棘滋,独此生兰芝。
谁言蛙黾繁,独此蟠龙龟。
岂徒一时异,将为千古奇。
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
致之讽谏路,升之诰命司。
二雅正得失,五典陈雍熙。
颂声格九庙,王泽及四夷。
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品格与理想的追求。松树和桂花具有美好的色泽,但不与其他花卉争妍斗丽。金石有其正直的声音,难道会随波逐流于众多的杂音?君子应当讲求雅正的言辞,以道义为重而非随时代而变。仰望江夏公,他的醇厚品德虽有细微的瑕疵。作者孜孜不倦地思考教化之道,愿将其思想化为言辞。上有天子的法度,下有百官的规矩。与圣贤相会,岂能因富贵而改变?谁说荆棘生长得多,独有此地才有兰芝的生长?谁说蛙和蟾蜍多,独此地才有蟠龙和龟的存在?岂只是短暂的不同,要成为千古传世的奇迹。希望这一思想如周召之风,能传达给尧舜时代的智者。希望能达到讽谏之道,提升朝廷的德治。二雅的标准应当正视得失,五典的教化应当遵循《雍熙》。颂扬之声应当传遍九庙,王泽应当惠及四方。愿自然的文采流布天下,不再迷失于宗师的教诲中。

注释

  • 松桂:指松树和桂花,象征高洁的品格。
  • 嘉色:美好的色泽。
  • 金石:比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正直的声音。
  • 君子:有德行的人,强调品德。
  • 江夏公:指江夏的公爵,象征高洁的品德。
  • 兰芝:兰花与芝草,象征高雅。
  • 周召:古代贤明君主的典范。
  • 尧舜:古代贤明君主,象征理想的治国之道。
  • 二雅:指《诗经》中的《雅》部分。
  • 五典:指古代的典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修养闻名于世,是“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范仲淹的诗歌风格多以豪放、深沉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仲淹的晚年,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谢黄揔太博见示文集》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诗中以松桂、金石等意象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坚定的信念。开头几句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与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展现出君子的高尚品德。紧接着,诗人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慕,表达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以道义为重,而不是被短期的富贵所诱惑。

诗中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如将荆棘与兰芝、蛙蜥与蟠龙龟对照,突显了真正的高贵与隐秘的价值。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文治的期望,希望文采能够普及天下,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迷失。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范仲淹的个人情怀,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对文化的深切关怀与期待。整体上,诗歌展示了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桂有嘉色,不与众芳期。
    松树和桂花有着美好的色泽,但不与其他花草争艳,表现出高洁的品格与独立的精神。

  2. 金石有正声,讵将群响随。
    金石有其正直的声音,难道会随波逐流于众多杂音?强调个体的独立价值。

  3. 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时。
    君子应当讲求雅正的言辞,以道义为重,而不是随时代的潮流。

  4. 仰止江夏公,大醇元小疵。
    赞美江夏公的高尚品德,虽有小瑕疵,但大德在前。

  5. 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
    诗人勤于思考教化之道,愿将其思想化为崇高的言辞。

  6. 上有帝皇道,下有人臣规。
    上有天子的法度,下有百官的规矩,强调治国理政的规范。

  7. 邈与圣贤会,岂以富贵移。
    与圣贤相会,岂能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8. 谁言荆棘滋,独此生兰芝。
    质疑世俗观点,强调高雅的事物独特而珍贵。

  9. 谁言蛙黾繁,独此蟠龙龟。
    进一步强调稀有与珍贵,独特的存在更显价值。

  10. 岂徒一时异,将为千古奇。
    强调短期的不同并非唯一,追求的理想才会成为千古之奇。

  11. 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
    希望这一思想能够传达给尧舜时代的智者。

  12. 致之讽谏路,升之诰命司。
    期望能达到讽谏之道,提升朝廷的德治。

  13. 二雅正得失,五典陈雍熙。
    二雅应当正视得失,五典的教化应当遵循《雍熙》。

  14. 颂声格九庙,王泽及四夷。
    颂扬之声应当传遍九庙,王泽应当惠及四方。

  15. 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愿自然的文采流布天下,不再迷失于宗师的教诲中。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松桂”与“众芳”,“金石”与“群响”,通过对比突出个体的独特性与高洁的品德。
  • 象征:松桂、兰芝、蟠龙等意象象征着高雅的品德与理想的追求。
  • 排比: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个体品德的独立性与高洁性,反对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诗人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慕,表达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向往,同时反映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希望人们能够追求真正的高尚品德,而不是被短暂的富贵所诱惑。

意象分析

  • 松桂:象征高洁的品格与独立的精神。
  • 金石: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正直的声音。
  • 兰芝:象征高雅与珍贵,代表真正的价值。
  • 蟠龙龟:象征智慧与长久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子”应当以什么为重?
    A. 时间
    B. 道义
    C. 财富

  2. 诗中提到的“江夏公”象征着什么?
    A. 小瑕疵
    B. 高尚品德
    C. 富贵

  3. 诗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追求高洁品德
    C. 追求名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另一篇名作,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 《滕王阁序》:王勃的名作,涉及个人理想与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范仲淹与苏轼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理想人格与社会风气的关注,但范仲淹更强调道义的独立性,而苏轼则更注重人生的豁达与洒脱。

参考资料

  1. 《范仲淹诗文集》
  2. 《宋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诗词选》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杂剧·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双调】大德歌(六首) 【大石调】青杏子 【双调】新水令_楚台云雨会 【商调】梧叶儿 【南吕】一枝花_赠朱帘秀轻 杂剧·诈妮子调风月 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 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药石无效 酒饩 辰字旁的字 牵疾 凵字底的字 王梁 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雨润 进善黜恶 矜惜 四点底的字 提手旁的字 割肉饲虎 临敌易将 包含皆的成语 柱结尾的成语 一无牵挂 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