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8:27
留题小隐山书室
范仲淹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在小路上,桃花开得深沉,红光隐匿在青翠的阴影中。
纷纷扰扰的事情不曾传入耳中,名利的追逐本就无心。
竹笋在门前生长,云彩的归处半隐在树林中。
何必去听那丝竹的演奏,山水之间自有清音。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岳阳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著称,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留题小隐山书室》作于范仲淹隐居于小隐山时,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在当时政治动荡、名利心重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留题小隐山书室》是一首体现范仲淹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生活的诗。诗的开头描绘了隐山中的小路与桃花,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诗中“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
接下来的“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亲近。竹笋的生长和云彩的移动,都是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象征,寓意着一种生命的力量和自由的精神。
最后“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更是将诗人对音乐的思考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认为山水之间的自然声音才是真正的音乐。这种对自然的依恋和对人工事物的拒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整首诗以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名利的态度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纷繁世事的淡泊,反映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诗中提到的“是非”指的是什么?
“山水有清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普遍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这在范仲淹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