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7:41
卖花声
元墓晚归,月黄风黑,纪之以词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风力欲生棱。衫化春冰。寺前蛙语沸湖塍。
除却秋坟山鬼外,一个枯僧。老树络幽藤。
万绿鬅鬙。凉萤已坐豆花棚。
画出吴天愁影子,黄月如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场景,风起时带来寒意,仿佛春天的冰雪融化。寺庙前蛙鸣声此起彼伏,湖边的田埂上热闹非凡。除了秋天的坟墓和孤独的枯僧,周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老树缠绕着幽暗的藤蔓,万绿之中显得格外生动。凉爽的萤火虫已经在豆花棚下停落,画出了一幅愁苦的影子,而黄月则如同灯火一样照亮了这一切。
作者介绍:易顺鼎(约1650-1711),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情世故的独到理解。
创作背景:在清代,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首《卖花声》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卖花声》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头几句通过对风力与寒意的描写,突出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受,给人一种似寒似暖的微妙体验。接着,诗人提到寺前的蛙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营造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然而,随着“除却秋坟山鬼外”的提及,诗中瞬间转向了孤独与哀伤,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歌后半部分通过“老树络幽藤”与“万绿鬅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繁盛,同时又引入了“凉萤已坐豆花棚”,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最后一句“画出吴天愁影子,黄月如灯”,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孤独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的感受。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形成了一种生与死、喜与愁的对比。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枯僧”指的是什么?
A. 寺庙的僧人
B. 孤独的老者
C. 秋天的鬼魂
D. 生活的困境
判断题:整首诗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春日的温暖。(对/错)
填空题:在诗中,“凉萤已坐_____”描绘出了一种宁静的夜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