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5:05
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
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
这篇诗歌的意思是:与金子相比,清白的文章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即使有百首诗作相随,也会因感到惭愧而不敢自称使君。我们都是在岭南这个偏远的地方巡游管理的,希望不要因为这里的荒僻而看轻我们的见闻。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岭南”作为地名,常常被用来象征偏远之地,显示出作者对地方官的不屑与自谦的态度。岭南的文化与风俗在唐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诗人通过提到此地,突显了对自身文学修养的自谦。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号退之,生于768年,卒于824年。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恢复古代散文的风格,反对骈文的繁琐。其作品中常融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风格豪放而不失清新。
此诗作于韩愈被贬至岭南时期,表达了他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谦和对地方环境的无奈。诗中提到的“使君”,则是对当时友人的一种尊称,诗歌的创作既是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自己处境的自省。
韩愈的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厚的情感与自我反思。在前两句中,通过与金子和清文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谦。金子是财富的象征,而清文则是心灵的净化,诗人认为文学价值远高于物质财富。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岭南这个相对偏远的地方,强调了在这样一个地方,即使有再多的诗作,也不应被看作是轻视的对象。整首诗在自谦中流露出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身份的反思,展现了韩愈作为文人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文学追求的执着与自我反思,体现了他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自信,同时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对自我的认知。
这些意象反映了韩愈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表现了他对文学、人生的深刻理解。
韩愈在诗中将金子与何物进行比较?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诗人在岭南的感受是?
韩愈的《晚次宣溪辱韵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 其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对地方文化的描写,但韩愈更着重于自我反思与谦逊,而王之涣则展现了壮丽的山河与豪情,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