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0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04:11
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憙。
在唐虞的时代,政道清明,天下太平,万国之间和睦亲近,没有纷争。贤者与愚者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安然自得,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那时真是美好,令人向往。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理想治国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交织,促使他创作出许多反映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这首诗以六言的形式,简洁而富有哲理,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图景。开篇提到“唐虞世道治”,将时间背景设定在古代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政治清明的赞美。接着“万国穆亲无事”,展现了国家之间的和睦与安定,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后两句“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则突显了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理想,生活得安逸而快乐。
整首诗语言简练,但意蕴深远,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在诗的最后一句“佳哉尔时可憙”更是将这种理想化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向往和对现实的深深失落。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理想的重视。
“唐虞世道治”中的“唐虞”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理想社会?
“贤愚各自得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嵇康的《六言诗十首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前者更多关注社会的政治与和谐,后者则强调个人的田园生活与自然的宁静。在风格上,嵇康的语言更为简练,陶渊明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