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6:15
年年春日寒欺客,今日春无一半寒。
不觉转头逢岁换,便须揩目待花看。
争新游女幡垂鬓,依旧先生日照盘。
从此不忧风雪厄,杖藜时可过苏端。
每年春天总是寒冷地欺骗客人,今年的春天也只有一半是温暖的。
不知不觉间,时光又换了新岁,我应该擦干眼睛,期待花开的美景。
美丽的新娘子在春风中垂下发髻,依然是那位老师在阳光下照耀着。
从此我不再忧虑风雪的困扰,手杖拄着,随时可以悠然自得地走过苏州的山水。
陈与义,字承训,号山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生于士族家庭,精通诗文,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寒冷的春季,诗人用春寒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春暖花开的期待。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春日寒冷的感受以及对春暖花开的期待。开篇以“年年春日寒欺客”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寒冷让人感到失落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春的期盼与失望。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由寒冷的春日转向对未来的期待与乐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诗中“争新游女幡垂鬓”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女子,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杖藜而行,悠然自得,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这首诗整体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是宋代山水田园诗的一部佳作。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寒冷的失望,也有对春暖花开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种情感的变化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刻而富有哲理。
对比陈与义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描绘春天,但陈与义更侧重个人的感受与内心的期待,而杜甫则表现了对国家和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