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7:08
陈叔易学士母阮氏挽词二首
去年披雾识儒先,
欲拜萱堂未敢前。
卢壶要传纱缦业,
玉裒忽废蓼莪篇。
秀眉隔梦黄垆里,
落日驱风丹旐边。
佛子归真定何处,
空令苦泪涨黄泉。
去年我在朦胧的雾中认识了儒士,
想要拜访母亲的堂前,却不敢前行。
卢壶希望能够传授纱缦的工艺,
而玉裒却突然废弃了《蓼莪》的篇章。
秀美的眉梢在梦中隔着黄垆,
落日驱散了风,丹旐在边上飘动。
佛子归真究竟要去何方,
只让苦泪在黄泉中涌动。
陈与义,字仲明,号白沙,宋代文学家,以诗词和散文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生活于南宋时期,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此诗是为悼念陈与义的母亲而作,以深切的情感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哀痛。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
《陈叔易学士母阮氏挽词二首》是一首充满哀思的悼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开头的“去年披雾识儒先”以朦胧的景象引入,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接着,想要拜访母亲的心情被“不敢前”所阻隔,体现出对母亲离世的无奈和悲痛。
诗中提及的“卢壶”和“玉裒”,二者都是古代文人的象征,前者希望传授技艺,后者却突然放弃了《蓼莪》,暗示了对母亲的思念与失落。后面的描写则充满了梦幻色彩,秀眉隔梦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对母爱的渴望与无奈。
结尾的“佛子归真定何处”更是升华了主题,质问生死与归宿,让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展现了个人情感,又引发对生命和死亡的哲思,值得细细品味。
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思考。母爱如山,诗中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令读者感同身受。
诗中“披雾”主要是指什么?
“佛子归真定何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萱堂”在诗中象征什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