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1:18
极目陪都万幕屯,顾侯杖策气无伦。
诗宗南国风骚古,经证东荒地望尊。
多病祇今宜药裹,旧游终古恋桑根。
吾衰五十君行及,争得同归白下门。
放眼望去,陪都的万千帐幕如同云烟弥漫,
回头看那位顾侯,手持拐杖,气度非凡。
南国的诗宗风骚古老,经过历史的考证,
东荒的土地上,仰望尊贵的文化。
如今多病,只有用药来裹住身体,
对往日的游玩,终究是对桑树根的眷恋。
我已衰老五十,您也该行将至,
何时才能一起再回到白下门?
冯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活跃于清中期。他的诗风兼具古朴和豪放,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答石公》是冯煦对友人(可能是石公)的一首回应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提到的“白下门”,暗示作者的故乡南京,充满了浓厚的乡愁情感。
《答石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开篇以“极目陪都万幕屯”描绘出广阔的视野,展示了陪都的繁华与壮丽。然而,随着视野的扩展,诗人却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恰如“顾侯杖策气无伦”,不仅描绘了顾侯的身影,也暗含了诗人的心境——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诗宗南国风骚古”,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南国诗歌的自豪感,反映出作者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然而,随着“多病祇今宜药裹”,诗人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衰老与病痛,心中难免有种无奈与惆怅。
“旧游终古恋桑根”则是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桑树象征着温暖的记忆与归属感。最后一句“吾衰五十君行及,争得同归白下门”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渴望与友人共同回到往日的美好时光,这种对友谊的期盼与对岁月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友谊、故乡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记忆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渴望,反映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顾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极目陪都”中的“极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