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4:28
万里春 易朱弦作新操
作者: 邹祗谟 〔清代〕
临邛绿绮。何事琴心在里。
听侬弹双凤和鸣,愿萧郎洗耳。
怕桐孙声死。素丝不比朱丝喜。
玉纤纤金凤花痕,向红窗轻理。
在临邛的绿绮上,琴声为何如此忧伤?
听我弹奏双凤和鸣,愿你洗耳恭听。
怕那桐声渐渐消失,白丝音色不如红丝欢喜。
那纤细的玉指轻轻抚弄着金凤的花痕,
向着红窗轻轻整理。
邹祗谟(约1661–约1733),字仲明,号石泉,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流畅。
《万里春》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推崇音乐和诗词的文化氛围中。诗中流露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琴声的细腻感受,反映了当时文人生活的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万里春》是一首蕴含深情的古诗,诗人通过琴声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首句“临邛绿绮”便引入了一个清雅的音乐场景,绿色的琴音如同春日的暖风,令人心生向往。接着“何事琴心在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似乎在追问为何心中琴声如此忧伤。
“听侬弹双凤和鸣,愿萧郎洗耳。”这句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执着与热情,双凤和鸣象征着和谐美好,愿萧郎能倾听到这动人的琴音,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诗中提到“怕桐孙声死”,则暗示着对音乐消亡的忧虑,素丝与朱丝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情感深度与色彩丰富。
最后两句“玉纤纤金凤花痕,向红窗轻理”,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演奏者的优雅姿态,增添了诗的美感和层次感。整首诗在音乐的意象中交织出复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音乐的追求。
整首诗围绕音乐展开,通过对琴声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悟。音乐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人生追寻的一种方式,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中提到的“绿绮”是什么?
“双凤和鸣”比喻了什么?
“怕桐孙声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表现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后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抒发,虽主题不同,但同样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