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香桥》

时间: 2025-07-26 19:38:08

诗句

红是花光碧水光,落花衬石石生香。

隔溪若有吹箫伴,何必天台访石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9:38:08

原文展示:

《石香桥》
作者: 范承勋 〔清代〕

红是花光碧水光,
落花衬石石生香。
隔溪若有吹箫伴,
何必天台访石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花的红色和水的碧色交相辉映的景象,落下的花瓣衬托着石头的香气。如果在溪对岸能听到箫声相伴,那何必去天台山寻找石梁呢?


注释:

  • 红是花光:红色是花的光彩。
  • 碧水光:碧色是水的光辉。
  • 落花衬石:落下的花瓣衬托着石头。
  • 石生香:石头散发出香气。
  • 隔溪:隔着小溪。
  • 吹箫伴:吹箫的声音伴随。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名胜。

典故解析:

“天台”指的是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代表着高远和清幽的境地。诗中提到的“石梁”则暗示一种自然的美,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向往和对音乐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承勋,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但从内容来看,诗人似乎在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图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石香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诗作,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首联“红是花光碧水光”以花的红色和水的碧色为起始,构筑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也传达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接下来的“落花衬石石生香”则将焦点转向了落花与岩石,意象的转换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来自于花,也来自于静谧的石头,象征着自然的内在美。最后两句“隔溪若有吹箫伴,何必天台访石梁”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仿佛在说,若有美妙的音乐相伴,何必远赴天台来寻求另一种美景?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是花光碧水光”:描绘了花和水的颜色,展现出鲜艳的自然景色。
    • “落花衬石石生香”:落花映衬着石头,石头在此显得生动而富有香气。
    • “隔溪若有吹箫伴”:如果在溪对岸有箫声相随。
    • “何必天台访石梁”:如果有音乐相伴,何必去寻找天台的风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水的光辉进行比拟,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首联中的“红是花光”和“碧水光”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设问:最后一句通过设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音乐的思考。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音乐的向往,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美丽,表示春天的生机。
  • :象征清澈与宁静,体现了自然的包容。
  • :代表坚韧与恒久,传递出一种内在的香气。
  • 箫声:象征音乐与灵魂的共鸣,带来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是花光,碧水光”所表现的意象是什么?

    • A. 花与水的对比
    • B. 天与地的交融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2. “石生香”表明了什么?

    • A. 石头会发光
    • B. 自然中有气味
    • C. 石头是无生命的
  3. 诗中“何必天台访石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远方的向往
    • B. 对音乐的渴望
    • C. 对旅行的厌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但更注重于山水的意境。
  • 李白《庐山谣》: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与豪放的气质,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评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文翻译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卢逸人 魏仓曹宅各赋一物得当轩石竹 长寿寺粲公院新甃井 送乔琳 送刘主簿归金坛 送暨道士还玉清观 二妃庙送裴侍御使桂阳 圣善阁送裴迪入京 咏张諲山水(末缺) 送东阳王太守(末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貂换酒 齿敝舌存 牛字旁的字 时手 归心如箭 简结尾的成语 八两半斤 父字头的字 费时 齒字旁的字 身字旁的字 矜慈 招捍 威望素着 鹿字旁的字 文曲星 包含艰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