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12:4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2:47:19
琴理通万汇,泠泠含人心。
何必钟子期,始可为知音。
绝响久无闻,荒台留至今。
寂寞一登眺,日斜江汉深。
天风鼓云涛,虚籁生空林。
这首诗表达了琴的深邃道理能够与万物相通,清澈的琴声能够触动人心。难道非得等到钟子期才能算作知音吗?那绝妙的琴声已经久无人听,留下这荒凉的台子直到如今。独自登高远眺,夕阳斜照江汉水面深邃。天风鼓动着云涛,虚空中传来悠扬的琴声。
“钟子期”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与俞伯牙的故事流传甚广,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理解他的心声,二人因此成为知音。诗中提到钟子期,暗示真正的知音难寻。
艾畅,清代诗人,字懋修,号逸轩,擅长以诗抒怀,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伯牙台》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时期,诗中表达对知音的渴望与琴音的孤独,反映了作者对音乐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伯牙台》以琴音为引子,探讨知音的难得与孤独。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琴声的描述,展现了音乐的伟大与深邃,琴理能够与万物相通,强调了音乐与人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后,诗人以钟子期为引,表达了一种对于知音的怀念与渴望,仿佛在感叹,真正的知音竟是如此稀有。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描写孤独的情景,独自登高远眺,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江汉水面,给人一种深远的思考与感伤。最后,天风鼓动的云涛与空灵的琴声相结合,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整首诗在意境上体现了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孤独的叹息,构成了一幅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琴声与知音的讨论,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孤独中的思考与情感。
诗中“琴理通万汇”是什么意思?
“钟子期”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荒台”象征什么?
以上内容为对《伯牙台》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