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35:36
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
城门抱关卒,笑我此何求。
我亦无所求,驾言写我忧。
意适忽忘返,路穷乃归休。
悬知百岁后,父老说故侯。
古来贤达人,此路谁不由。
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
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
每天从东门出发,走向东城游玩。
城门口的守卫笑着问我,你究竟在追求什么呢?
我其实没有什么追求,只是想把心中的忧愁写下来。
心情舒畅时,我忽然忘记了要回去,直到路走到了尽头才停下来休息。
谁知道百年后,乡亲们会怎么谈论我这个故乡的侯爵呢?
自古以来,贤人和达者,哪条路不是他们曾经走过的呢?
在这百年里住在华屋中,千年后又归于山丘。
为什么羊公子不愿意经过西州呢?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日日出东门》创作于苏轼的晚年,诗中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心境,寄托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通过“日日出东门”的重复,营造出一种日常生活的平淡而又充实的氛围。在东城的游历中,诗人面对守卫的轻松问候,似乎引发了他对自我追求的深思。苏轼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追求,反而表达了一种对内心忧虑的倾诉,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未来的思虑,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提到“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诗人意识到,无论人生多么辉煌,最终都要归于自然,归于故乡。这种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苏轼超然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平凡生活的赞美,也有对名利的淡泊,最终归结于对生命的理解与接受。这种哲学思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映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
诗中“日日出东门”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我亦无所求”中的“求”指的是什么?
“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中的羊公子是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