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唐雎不辱使命》

时间: 2025-07-26 19:49:27

诗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 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9:49:27

原文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先秦〕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通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白话文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您同意吗?”
安陵君回答:“大王的好意,我感激不尽。用大换小,确实很合理。然而,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这片土地的,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
秦王听了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去秦国。
唐雎对秦王说:“寡人想用五百里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这是为什么?秦国灭掉了韩、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活,您因此被视为长者,所以不敢得罪您。现在我以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而安陵君反而拒绝了大王,这难道不是轻视您的权威吗?”
唐雎回答:“不是这样的。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即使是千里之地也不敢轻易交换,何况是五百里呢?”
秦王愤怒了,问唐雎:“你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唐雎回答:“我未曾听闻。”
秦王说:“天子的愤怒,会使百万尸横遍,流血千里。”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布衣的愤怒吗?”
秦王说:“布衣的愤怒,不过是免冠赤脚,头撞大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庸人的愤怒,而非士人的愤怒。比如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仓鹰击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布衣之士,心中怀有愤怒未发,天降灾祸于他们。若是士人必定怒火中烧,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都会披上白纱,今日就是这样!”
他挺剑而起。秦王面色变了,长跪向他道歉:“请先生坐下!何必如此!我明白了,韩、魏的灭亡只是因为安陵君有您这样的朋友。”

注释

  • 寡人:自谦的说法,古代君主常用。
  • 安陵君:指安陵的诸侯,受土地于先王。
  • :交换。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形容天子愤怒时的惨烈后果。
  • 布衣:指平民百姓,与士人相对。
  • :有才德的人,通常指有学问和能力的士人。

典故解析

  • 专诸之刺王僚:专诸是春秋时期的刺客,为了复仇刺杀了王僚,表现出士人心中的愤怒。
  • 聂政之刺韩傀:聂政是另一位著名刺客,为了报仇而刺杀仇敌。
  • 白虹贯日:象征着不寻常的现象,预示着动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注重文辞的优美和内容的深邃。
  • 创作背景:此诗主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忠诚与背叛的主题。

诗歌鉴赏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唐雎的直言不讳,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忠诚和对秦王的拒绝。唐雎用其非凡的口才和坚定的立场维护了安陵君的尊严。诗中展现了士人对国家和朋友的忠诚,以及对于权势者的反抗精神。唐雎的言辞犀利,确立了士人不仅仅是地位低下者,更是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角色。通过对比天子和布衣的愤怒,进一步深化了士人的价值观,突显出在权力面前,士人的气节与勇气从未动摇。整首诗以紧凑的情节和生动的对话,展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与人性深处的忠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秦王对安陵君的请求展示了权力的强势。
    • 安陵君的拒绝体现了对先王遗命的尊重。
    • 唐雎的辩论则显示出士人对权利的不屈服。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秦王与唐雎的对话,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形象化天子的怒火。
  • 主题思想

    • 忍辱负重与坚守信念的士人精神,反映出政治与道德的冲突。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勇气与反抗。
  • :象征着牺牲与忠诚。
  • 布衣:象征平民的力量,强调士人不应被低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秦王想用多少里土地换取安陵?

    • A) 300里
    • B) 500里
    • C) 1000里
  2. 唐雎提到的“布衣之怒”是指什么?

    • A) 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怒
    • B) 具有杀伤力的愤怒
    • C) 平民的轻微愤怒
  3. 在诗中,安陵君对土地的态度是什么?

    • A) 愿意交换
    • B) 坚决不换
    • C) 随意决定

答案:

  1. B) 500里
  2. B) 具有杀伤力的愤怒
  3. B) 坚决不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诗集》:李白的作品同样体现了个人的气节与豪情。
  • 《屈原的离骚》: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坚持。

诗词对比:

  • 对比唐雎与屈原,二者都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唐雎更为直接,屈原则更为抒情。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梅子生时春渐老 忆王孙 忆王孙 怀红桥旧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诒误 丿字旁的字 毛字旁的字 甘字旁的字 感结尾的成语 手字旁的字 金齑玉鲙 狗仔队 循规矩蹈 七零八乱 流血漂橹 杰观 将伯之助 开取 渲腾 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