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2:38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2:38
作者: 佚名 〔先秦〕
类型: 古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开心吗?”
“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范吗?”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而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实吗?所学的知识是否没有复习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以便了解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孔子说:“由,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孔子说:“看到贤者就要努力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者要内省反思。”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缺点则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能不具备广博的胸怀与毅力,任重而道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要吗?直到死去也不辜负这一份责任,不是很遥远吗?”
泰伯说:“寒冬来临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的坚挺。”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终身遵循?”
孔子说:“那就是‘恕’字:自己不想要的事情,绝不要施加于别人。”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中提到的多处反思和学习的方法,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的自我约束。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旨在阐述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论语十则》是一段对话形式的经典哲理,展示了孔子对学习、友谊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以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孔子的智慧在于,他不仅教导学生要有知识,更要有思考能力,并且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反省。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仁爱与道德。与其说是教条,不如说是生活的指南,启示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这段经典的哲理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孔子提到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