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0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03:45
示同学
作者: 姚勉 〔宋代〕
蚕丝义理苦追寻,
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
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
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
何时许我一登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用“蚕丝”比喻自己的学问,虽然艰难,却始终在追寻真理;而心中所想的理想与外界的纷扰是难以相容的。没有伯乐的识别,自己的价值难以体现;没有知音的陪伴,志同道合的朋友难寻。泉水的源头宁静深远,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前行的道路越走越深。仰望高耸的泰山和北斗星,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呢?
姚勉,生活于宋代,诗人及学者,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学习的追求,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见长。
此诗创作于作者求学之际,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学问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示同学》一诗,以“蚕丝义理”开篇,既传达出追求知识的艰辛与执着,又引出了对外物侵扰的无奈。作者通过对比伯乐与子期,表达了对知己的渴求,折射出士人在学术与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的理解:知识的深邃和无尽,暗示着学习过程中的孤独与努力。
最后两句“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对理想与成就的渴望。泰山与北斗不仅是实物的象征,更是理想和目标的代名词,显示出作者渴望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理想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
整首诗揭示了追求知识与理想的艰辛,以及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与思考,展现了士人的精神追求。
“蚕丝义理苦追寻”中的“蚕丝”比喻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知识的追求
C. 爱情的痛苦
答案:B
“伯乐未逢无识价”中的“伯乐”指的是谁?
A. 一位著名的马夫
B. 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C. 古代的诗人
答案:B
诗中提到“仰望泰山高北斗”,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向往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