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10:2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10:23:52
原文展示:
法吏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民众中有人杀害了高级官员,这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仁爱的根源在于民众,但官员的道德早已远离。用法律来制裁这种行为,就像用火来救火一样。那些汉代儒者的论调,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我希望能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以治愈民众的创伤。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官员腐败,民众生活困苦。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首句“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不公,民众杀害官员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接着,“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进一步强调了官员道德的沦丧,与民众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通过比喻和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民有杀长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官员的仁爱 B. 社会的不公 C. 民众的道德 答案:B
“仁人根所自”中的“仁人”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民众 C. 儒者 答案:B
“击之柱后法”中的“柱后法”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法律 C. 仁政 答案:B
“愿言敷国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批判社会 B. 渴望仁政 C. 推崇法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