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九日湖上登高寄前人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30 14:04:54

诗句

舣棹湖亭又访山,寺楼登赏十三间。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拥朱轮未得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4:54

原文展示

舣棹湖亭又访山,
寺楼登赏十三间。
更寻半隐先生迹,
一拥朱轮未得还。

白话文翻译

我在湖边停船,再次去拜访那山。
在寺楼上欣赏那十三间的风景。
我还在寻找隐居的先生的踪迹,
一群人围着朱轮,未能返回。

注释

  • 舣棹:停船,棹指船桨。
  • 湖亭:湖边的亭子。
  • 寺楼:寺庙的高楼。
  • 登赏:登上高处观赏。
  • 半隐:隐居一半,指隐士在山中居住。
  • 朱轮:朱色的车轮,可能指的是游船或车马,象征繁华与喧嚣。

典故解析

  • “隐士”:指古代追求清净生活的人,常常与山水自然相伴,如陶渊明等。
  • “十三间”: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古代建筑的结构,象征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抃,宋代诗人,字子元,号静庵。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与作者在特定的节日(如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活动有关,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山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赏景的情景。开篇的“舣棹湖亭又访山”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美景的向往,湖边的停船和山上的游览相得益彰。接下来提到的“寺楼登赏十三间”,不仅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隐含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追溯。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反映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最后一句“一拥朱轮未得还”则展现了现实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繁华中仍然难以忘怀那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体现出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士文化的尊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舣棹湖亭又访山:诗人停下船,在湖边的亭子里,再次去拜访那座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寺楼登赏十三间:在寺庙的高楼上欣赏那十三间的美景,暗示了对文化和历史的敬重。
  3. 更寻半隐先生迹:继续寻找隐士的踪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一拥朱轮未得还:一群人围着朱色的车轮,象征着繁华与喧嚣,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舣棹湖亭”与“寺楼登赏”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朱轮象征着繁华的生活,隐士象征着高洁的理想。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追求。通过对湖山美景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现实繁华的反思与对隐士文化的崇敬。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自然之美。
  • :代表高洁与隐逸。
  • 寺楼:体现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朱轮:象征繁华与世俗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舣棹湖亭”是什么意思? A. 停船的地方
    B. 观山的亭子
    C. 走路的山道
    答案:A

  2. 诗中的“朱轮”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轮子
    B. 船
    C. 车马
    答案:C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大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作品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在山水描绘中融入豪放的个性,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

以上作品与赵抃的诗歌在主题与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

相关查询

和八窗叔雪中登楼韵 八声甘州(用前韵答和史制参) 满江红(用前韵送刘仓) 水调歌头·一段太清境 甲申宁庙挽词 其一 和吴居父江陵雄楚楼韵 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 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 自和山房十咏 挽吴准斋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马碧鸡 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胡作非为 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瘠立 包含喙的词语有哪些 页字旁的字 久违謦欬 东歪西倒 棕壤 病孱 知人论世 兵哗 平复如故 罪开头的成语 长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支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