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谒伍相国祠》

时间: 2025-04-25 16:57:59

诗句

萧条古堞树栖乌,载拜祠门落日孤。

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

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

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57:59

原文展示:

萧条古堞树栖乌,载拜祠门落日孤。
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
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
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城堞显得萧条,树上栖息着乌鸦,
我在祠堂前拜祭,落日孤独地照耀着门前。
为了报答父亲的恩情,最终却覆灭了楚国,
而为了保全自己,却无计可施以存活于吴国。
英雄的忠诚与孝道留存于天地之间,
而如今山水苍凉,霸业已不复存在。
回首那荒凉的台地,麋鹿在此栖息,
满心遗恨在姑苏,犹如镂刻在心。

注释:

  • 萧条:形容景象凋零或冷清。
  • :城墙或土堤的意思,这里指古老的城墙。
  • 载拜:在这里意为“前来拜祭”。
  • 覆楚:指楚国被灭亡,历史典故。
  • 杀身无计可存吴:意为为了保全自己而无计可施,指在吴国的无奈。
  • 忠孝:指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敬。
  • 镂遗恨:指深刻的遗憾或悲痛,像镂刻在心中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摅(1780-1841),字梦白,号天池,清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淡雅,常表现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历史变迁之时,诗人借拜祭伍子胥的场景,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及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谒伍相国祠》通过描绘古老的城墙和苍凉的山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英雄人物伍子胥的敬仰。诗中通过对“萧条古堞”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反映出英雄人物所经历的悲惨命运。随着落日的孤独,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英雄虽有忠孝之心,却难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展示了诗人对伍子胥命运的深刻同情,伍子胥为报父之仇而奋斗,却最终无力改变楚国的覆灭。此句揭示出忠孝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出历史的无常。

整首诗在最后通过“回首荒台麋鹿地”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与对个人命运的思索。“属镂遗恨满姑苏”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显示了诗人对故国情怀的深刻依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条古堞树栖乌

    • 描绘出古老的城墙和树上栖息的乌鸦,营造出凄凉的景象,暗示历史的沧桑。
  2. 载拜祠门落日孤

    • 诗人前来拜祭伍子胥,落日的孤独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3. 报父有心终覆楚

    • 伍子胥报仇心切,但最终楚国仍然灭亡,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 杀身无计可存吴

    • 诗人感叹伍子胥为报仇而无力自保,揭示了英雄的悲剧命运。
  5. 英雄忠孝留天壤

    • 赞美英雄的忠诚与孝道,暗示这些美德将永存于天地之间。
  6. 山水苍凉失霸图

    • 描述大自然的苍凉与历史的沧桑,英雄的霸业已不复存在。
  7. 回首荒台麋鹿地

    • 诗人回首过往,感叹当年辉煌已成荒凉,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8. 属镂遗恨满姑苏

    • 表达对历史遗憾的深切感受,情感上与姑苏的美丽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手法,如“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镂遗恨”比喻内心的遗憾,形象生动。
  • 意象:运用“落日”、“荒台”、“麋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苍凉与个人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伍子胥的敬意,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亡、忠孝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切思考,传达出对故国的怀念与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堞: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乌鸦:常被视为凶兆,暗示着悲剧与命运的无常。
  • 落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英雄的孤独。
  • 山水苍凉:代表着英雄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悲凉。
  • 荒台:象征着昔日的辉煌已经消逝,只剩下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条古堞”意指:

    • A. 繁华的城市
    • B. 萧条的古老城墙
    • C. 美丽的自然风光
  2. “报父有心终覆楚”中的“覆楚”指的是:

    • A. 楚国复兴
    • B. 楚国灭亡
    • C. 楚国强盛
  3. 诗中提到的伍子胥是: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历史英雄
    • C. 一位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沧桑的感慨与英雄情怀。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而后者则强调了壮丽的景色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伍子胥与中国历史的悲剧性》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咏三良 田家三首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觉衰 构法华寺西亭 与崔策登西山 箕子碑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見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心得意会 洗兵 蹈赴汤火 金刚骨 沙门 单耳刀的字 越若 推三推四 法制 怪开头的成语 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去的词语有哪些 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丰不俭 齐字旁的字 巷议街谈 干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