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6:36
张文献公祠
作者: 王摅 〔清代〕
祠堂突兀倚江开,
瞻拜空馀海燕哀。
只道主由金镜致,
岂知兵为玉环来。
文章自昔传徐碣,
香火常新傍舜台。
风度依然凭想像,
停舟一荐渚蘋回。
这座祠堂巍峨地伫立在江边,
我在这里瞻拜,心中只剩海燕的哀鸣。
人们只知道文人是因为金镜而成名,
却不知他也曾因战争而得玉环。
他的文章自古以来就传颂如徐碣,
香火仍然常新,祠堂旁边是舜台。
他的风度依然只能凭想象,
我停舟在岸边,轻轻推开水草的回环。
王摅,清代诗人,字仲美,号荆山,擅长诗文,尤其以山水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文献公祠》作于王摅游览张文献公祠时,表达了对文人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思考,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情感与理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张文献公祠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开篇以“祠堂突兀倚江开”展现了祠堂的壮丽与孤独,给人一种既高耸又寂静的感觉,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哀伤。接着,诗人用“只道主由金镜致,岂知兵为玉环来”反思人们对文人名声的片面理解,强调文人也有与战争相关的历史,揭示了文人身份的复杂性。
在“文章自昔传徐碣,香火常新傍舜台”中,诗人提及传承与延续,徐干的文章流传至今,象征着文化的繁荣。同时,香火不断也暗示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尊敬,这种文化认同感在诗中得到了强调。
结尾处的“风度依然凭想像,停舟一荐渚蘋回”则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对张文献公的怀念与敬仰,诗人通过停舟的方式,将自己与历史人物的情感相连,产生共鸣,令人感受到一份淡淡的哀思和对历史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对张文献公祠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文人身份的反思,展现了清代士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金镜”比喻了什么?
“风度依然凭想像”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香火常新”反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