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1:58
大江南渡是长干,
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
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
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
遗民犹有汉衣冠。
大江奔流南去,正是长干地区;
我向北望去,清淮河已是寒冷的季节。
废弃的城垒,至今仍能听到鹤鸣声;
苍山自古如龙盘踞,气势雄伟。
我的鬓发已全白,镜子中映出空荡的面容;
我的大腿肉已消瘦,仍然骑在马鞍上。
手中的鞭子已经无法抽打那些狡猾的敌人;
可怜的遗民依然穿着汉人的衣服和帽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仲华,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
创作背景:
《登南城》写于南宋初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感受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这首诗以南渡为起点,描绘了诗人对北方和故国的惋惜与忧愁,展现了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注。开篇两句通过对长江和清淮的描写,形象地体现了南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废垒”和“鹤唳”来描绘战后的废墟,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苍山的描写则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民族的根基,暗示着尽管国家动荡,但大自然依然存在,给人以希望。
后面的两句诗则突显了诗人个人的苍老与无力,身体的衰退与精神的坚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诗人以“折箠不能笞黠虏”一句,表达了他对敌人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愤懑,同时“遗民犹有汉衣冠”再次强调了民族的认同感与传统的延续,寓意着即使在逆境中,民族的精神仍在延续。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自豪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大江”指的是哪条河流?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诗中“折箠”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勇敢
B. 无奈
C. 忍耐
D. 愤怒
诗中“遗民犹有汉衣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敌人的愤怒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叶梦得的《登南城》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叶梦得则更强调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