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时间: 2025-07-31 15:09:17

诗句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

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槁项黄馘,触时干戈。

其恶之也,投之於鲲鲸之波。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

至於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5:09:17

原文展示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
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槁项黄馘,触时干戈。
其恶之也,投之於鲲鲸之波。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
至於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坡先生(苏轼)的风范,形容他像山河一样巍峨堂皇。对他的喜爱,仿佛把他引向西边的华丽宫殿;而不论是出于爱还是厌恶,他的形象始终如一。即使经历了风波,遭遇了困苦,也依然坚韧不拔。他的存在就如同大仓中的一粒稻米,微不足道,却在关键时刻坚守本心,与天地的始终相互辉映。

注释

  • 岌岌堂堂:形容人或物气势宏伟、稳重。
  • 引之上西掖銮坡:西掖是指西边的华丽宫殿,意指对东坡的推崇与敬爱。
  • 槁项黄馘:比喻经历风雨,艰难困苦的状态。
  • 鲲鲸之波:鲲鲸是巨大的海洋生物,象征着广阔无垠的波涛,暗喻对东坡的贬低和不屑。
  • 太仓之稊米:比喻在大环境中,小人物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晚号“东坡居士”。他是苏轼的好友,风格独特,擅长词、诗和文,尤其以山水诗闻名。黄庭坚与苏轼同为“苏黄”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关系深厚,互相影响。

创作背景

《东坡先生真赞三首》是黄庭坚对苏轼的赞颂之作,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敬仰和对其人格的推崇。作为苏轼的同代人,黄庭坚深知苏轼在文学、政治及人格魅力等方面独特的贡献与价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坡(苏轼)的描绘,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华。开头的“岌岌堂堂,如山如河”形象地勾勒出苏轼的气势,暗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其爱之也”和“其恶之也”,展现了人们对东坡不同的看法与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使得苏轼的形象更加立体。

诗中多次提到“东坡”,反复强调了他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让人印象深刻。最后通过“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借用稻米的比喻,表达出即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的存在仍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又不可或缺,强调了他与天地的恒久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描述东坡的气魄和风范,仿佛大山大河般坚固。
  2. 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表现对他的爱慕,仿佛要把他引向高贵的地位。
  3.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强调东坡的唯一性,无论如何,他都是那样一个人。
  4. 槁项黄馘,触时干戈:比喻经历风雨,仍然坚韧不拔。
  5. 其恶之也,投之於鲲鲸之波:暗示对他的贬低与抨击,投向深渊。
  6.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再一次强调东坡的独特和不变。
  7. 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比喻他在历史中的渺小却重要的地位。
  8. 至於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强调他在关键时刻的坚定不移,与天地共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河”比喻东坡的气势,用“稊米”比喻其存在的微小却重要。
  • 对比:通过“爱之”“恶之”对比,展现人们对东坡的不同态度。
  • 重复:反复提及“东坡”,加深印象,强化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敬意,强调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艰难时刻的坚韧不拔。诗中也反映了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真理与道德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河:象征坚定的品格与历史的厚重。
  • 鲲鲸:象征对东坡的贬低与不屑,反映社会的复杂。
  • 稊米:象征个体的渺小与重要性,表达历史的辩证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岌岌堂堂”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气势宏伟
    • B. 渺小无闻
    • C. 轻松自在
  2. “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表达了什么?

    • A. 东坡的重要性
    • B. 东坡的渺小
    • C. 东坡的伟大
  3. 诗中提到的“鲲鲸”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巨大的海洋生物
    • C. 安静的环境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苏轼的诗作常常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苏轼的诗词多表现出豪放与豁达,而黄庭坚则更倾向于细腻与深沉。两者共同构成了宋代诗词的璀璨星河。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选集
  • 《黄庭坚与苏轼的友谊研究》——学术论文
  • 《古诗词赏析》——相关书籍

相关查询

无俗念 论性 无俗念 乐道 无俗念 仙景 无俗念 述怀 无俗念 暮秋 无俗念 竹 无俗念 蓑衣 *溪皆呼蓑衣先生景金本注云, 无俗念 赞师 无俗念 枰棋 无俗念 岁寒守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页字旁的字 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得开头的成语 虫字旁的字 非同小可 缶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严令 冷如霜雪 崥崹 深文附会 络驿不绝 仕女 桑枢韦带 左搘右捂 閠字旁的字 鼎鱼幕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