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施水庵》

时间: 2025-05-02 12:44:28

诗句

胜地开阑若,幽寻信短筇。

僧贫祇施水,客至但闻钟。

讲坐天花满,香台翠霭重。

何当谢尘绂,白社此相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4:28

原文展示:

胜地开阑若,幽寻信短筇。
僧贫祇施水,客至但闻钟。
讲坐天花满,香台翠霭重。
何当谢尘绂,白社此相从。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处胜地,门前开阔如同阑干,幽静的山间小路上我独自走着,手中只拿着短杖。僧人虽贫,但只愿为我提供清水,客人来到这里时,耳边只听到钟声。坐在讲堂上,屋内满是天花,香台上香烟缭绕,翠绿的雾气弥漫着。何时能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白衣社交的朋友共度此生?

注释:

  • 胜地: 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 指栏杆,形容环境开阔。
  • : 短杖,用于行走的拐杖,这里表示诗人独自寻幽的状态。
  • 僧贫: 僧人生活贫苦,强调其简朴。
  • 只施水: 只提供水,表明僧人对客人热情的接待。
  • 白社: 指白衣人,通常是隐士或志同道合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谔,字子恭,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禅意,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李谔游览施水庵时,表达了他对山水胜地的向往和对清淡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过施水庵》是一首充分体现了李谔个性与情怀的诗作,诗中不仅描绘了施水庵的美丽景色,更透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头的“胜地开阑若”以美丽的环境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幽寻信短筇”,则表现出他独处时的闲适与自在。诗中“僧贫祇施水”一句,体现出僧人的简朴与宽厚,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这一环境的向往。随着诗意发展,诗人坐在讲堂中,享受着芬芳的香气与满天的天花,整个空间充满了禅意与清幽。最后,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寻求与志同道合者的心灵契合,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追求,整体上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自然景色,引出诗人心境。
    • 第二联通过僧人的接待表现出生活的简朴。
    • 第三联描绘讲堂内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四联表达出诗人对尘世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 “胜地开阑若,幽寻信短筇”,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天花”、“香台”形成了清幽的图景,传达出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
  •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烦扰的逃避,展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胜地: 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
  • : 代表清澈与纯净。
  • 钟声: 表达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 香台: 代表禅意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僧贫”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奢华 B. 简朴 C. 富裕
    答案: B

  2. “何当谢尘绂”中,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A. 归隐山林 B. 享受繁华 C. 追求名利
    答案: A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向往宁静生活 C. 赞美自然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展示了山水之美,且有浓厚的隐逸情怀,与李谔的《过施水庵》在主题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王维的诗多了些许的哲理与思考,而李谔则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李谔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张德美北上 送悦心北上 送许希元尉德清 送信甫之江东 送王从政赴番易慈湖讲席 送释存游苕川兼怀子昂学士 送沈彦楚 送人远宦思亲还乡 送潘臞斋赴会稽讲席 送刘梅溪游句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凹凸不平 以溺自照 省道 草字头的字 包含靥的词语有哪些 立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蚩然 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还的成语 怯声怯气 包含澄的词语有哪些 山岬 破镜分钗 自字旁的字 衣宵食旰 打落牙齿和血吞 挨冻受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