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10
皂罗特髻
作者:汪东 〔清代〕
蚁争触战,叹流徙蒸民血填沟壑。
蚁争触战,任此生销铄庭槐下。
蚁争触战,到斜阳一梦终难觉。
蚁争触战,逞霸图王略。
谁道蚁争触战,向而今偏恶百千载。
蚁争触战,看青史覆辙资嚬噱。
蚁争触战,问甚时休却。
这首诗以“蚁争触战”作为反复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与战争的无奈与悲叹。诗中提到民众的血流成河,填满了沟壑,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惨重代价;无辜的百姓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生活在庭院下,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诗人感叹即使在夕阳西下之时,梦境也难以让人醒悟,战争的残酷依然在继续。诗中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了人类在权力争夺中所犯的错误,质疑何时才能停止这样的争斗。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社会现象,反映民生疾苦。他的诗风以沉郁见长,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民众苦难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皂罗特髻》不仅是一首反映战争与社会动荡的诗作,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反复的“蚁争触战”来强调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悲哀。诗的开头便用“蚁争触战”引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对流离失所、血流成河的描绘,展现战争对民众生活的摧残。
在诗的中段,提到“逞霸图王略”,这不仅是对权力争斗的批判,更是对人类贪婪本性的揭露。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质疑我们为何在同样的错误中徘徊了千年。历史的教训是否在我们面前被忽视?最终,诗人发出疑问,“问甚时休却”,显示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沉重,最终落入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与历史的无情,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什么?
“流徙蒸民血填沟壑”中的“蒸民血”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汪东的《皂罗特髻》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关注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但汪东的诗更强调个体的无力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