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4:5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4:55:52
自春江折芦南渡。携家我亦东去。
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
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
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
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
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
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时候,渡过春江,带着家人向东而去的情景。我们各自分开,似乎隔着无数烟波。六朝时期的古寺中,老和尚走来,而一片荒园则住着狂放的奴仆。漂泊在风尘之中,天地之间如此支离,人生为何如此苦涩?自从分别后经历了多少风雨,我想住在那清幽的山中,过着安静的生活,跟米颠和颜鲁共度时光。寄出书信,细细填写清雅的词句。袈裟在晴空之下,雨花台上,蒲团冷月中,黄莺在啼叫。树下临池,城外看花,我们何时能重新相聚?
丁之翘,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词才华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深度。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作者可能因生活变化而产生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春夏交替的情景,既是自然的写照,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春夏两相期 寄怀蒋山老人》是丁之翘的一首感人诗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开篇以“自春江折芦南渡”引入,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接着通过“携家我亦东去”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出行的期待。然而,随着“隔绝烟波无数”的描写,情感渐渐转向忧伤,诗人似乎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这两句展现了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孤独,古寺的宁静与荒园的狂放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当下的失落感。接下来的“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通过对人生苦涩的感慨,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
“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情感的寄托,希望通过书信来传达心意。最后几句“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更是点明了主题,渴望重聚的情感跃然纸上。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丰富性,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出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受。诗中夹杂的历史与现实,情感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涩的感慨与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同时渴望回归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六朝古寺”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六朝
d) 明朝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积极向上
b) 无奈与苦涩
c) 完全无所谓
d) 充满希望
“袈裟晴上雨花台”中“袈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衣服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食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思念,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展现了孤独中的自我解脱。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虽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