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19:55
原文展示:
怅望南巡竟不还,泪和湘雨暮斑斑。须知竹死愁方尽,莫恨秦人鞭赭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悲伤地望着南巡的帝王竟然不再回来,泪水与湘江的雨水交织,在黄昏时分斑斑点点。要知道,只有当竹子死去,忧愁才会结束,不要怨恨秦人鞭打赭山。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初期的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高启在感慨某位帝王南巡不归的悲剧,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湘雨、竹子、赭山等意象的运用,抒发了深沉的哀愁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南巡不归的帝王、湘雨、竹死、秦人鞭赭山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充满哀愁和反思的画面。诗中的“怅望”和“泪和湘雨”表达了深切的悲伤,而“竹死愁方尽”则暗示了一种结束和解脱。最后一句“莫恨秦人鞭赭山”则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思,提醒人们不要对自然和历史抱有怨恨,而应从中吸取教训。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对南巡不归的帝王、湘雨、竹死、秦人鞭赭山等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湘雨”象征什么? A. 悲伤和哀愁 B. 喜悦和欢乐 C. 平静和安宁 答案:A
诗中的“竹死愁方尽”暗示了什么? A. 忧愁的开始 B. 忧愁的结束 C. 忧愁的持续 答案:B
诗中的“秦人鞭赭山”可能象征什么? A. 对神灵的不敬 B. 对自然的保护 C. 对历史的赞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