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蛙》

时间: 2025-04-24 13:06:09

诗句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

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06:09

原文展示: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白话文翻译:

在兔子旁边分开玉树,在龙的下面照耀着铜器。我们应当共同鼓吹,不再询问官场的私事。

注释:

  • 兔边:指的是兔子旁边,可能暗示着一种祥和的环境。
  • 玉树:比喻珍贵、美好的事物,象征高洁的品德。
  • 龙底:指在龙的底下,龙常常象征权力和尊贵。
  • 铜仪:指的是铜制的乐器或仪器,通常用来进行庆典或祭祀。
  • 会当:应当、应该。
  • 鼓吹:合奏或吹奏音乐,象征团结和欢乐。
  • 官私:指官场的私事或个人利益。

典故解析:

“兔边分玉树”可以理解为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龙底耀铜仪”则可能暗示在权力中心的光辉与荣耀。诗中提到的“鼓吹”具有集体庆贺的含义,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共同理想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收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主要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碰撞时期。诗人通过咏蛙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正义、集体主义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在《咏蛙》这首诗中,杨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诗的开头以“兔边分玉树”引入,兔子与玉树的搭配,给人一种温和而美好的画面,象征着纯净与和谐。而“龙底耀铜仪”则将视角转向权力的中心,展现出一种对权力的敬畏与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权力的质疑与反思。

全诗通过“会当同鼓吹”的呼吁,体现了诗人希望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理想的愿望。这种理想的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整首诗尽管言辞简练,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思想,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气质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兔边分玉树:在兔子旁边生长的玉树,象征美好与祥和。
  2. 龙底耀铜仪:在龙的底下发光的铜器,象征权力与荣耀。
  3. 会当同鼓吹:我们应当团结一心,共同庆祝。
  4. 不复问官私:不再询问官场的个人私事,表达对集体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兔边”与“龙底”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玉树与铜仪作为美好与权力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强调团结与共同追求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兔子:象征纯真与和谐。
  • 玉树:象征高洁与美好。
  • :象征权力与尊贵。
  • 铜器:象征光辉与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兔边”象征什么? A. 和谐
    B. 权力
    C. 阴暗

  2. “会当同鼓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个人主义
    B. 集体主义
    C. 消极情绪

  3. 诗人通过“龙底耀铜仪”想要表达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权力的向往与质疑
    C. 对个人荣华的追求

答案:

  1. A. 和谐
  2. B. 集体主义
  3. B. 对权力的向往与质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杨收的《咏蛙》更注重自然与人心的结合,反映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而王之涣则更强调个人的壮志与风光的浩瀚。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奉和献岁宴宫臣 奉和幸江都应诏 奉和至寿春应令 和銮舆顿戏下(一作追从銮舆夕顿戏下应令) 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相和歌辞。怨歌行 赋得临池竹应制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陵厉雄健 谦受益,满招损 恐龙 双人旁的字 比居同势 厄字旁的字 包含沃的词语有哪些 示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悠悠扬扬 寸字旁的字 验算 辞不意逮 了得 包含烧的词语有哪些 折措 云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