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5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58:49
高齐校雠谁作图,一时紬书亦名儒。
纲罗卷轴三千余,欲儒非真类迂愚。
雌黄是正定不抚,虚文末学徒区区。
岂识治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希石渠。
后来御览嗟何书,修文偃武事益诬。
转头来函城已丘墟,峨冠广袖长眉须。
丹书写此犹不渝,高鬟侍女曳红裾。
两骓帕鞍立奚奴,罢琴涉笔倾酒壶。
兰台供拟信乐欤,不知画手安用摹。
无乃逞巧聊自娱,千年视之一欷嘘。
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谋猷事业皆功臣。
瀛洲旧图应更真,诸君寻观为拂尘。
谁为北齐的校书作了这幅图?当时的书法家也都算得上是儒士。
卷轴上有三千多本书,想要成儒却非真正的学问,而是迂腐愚昧。
雌黄是正,定不去抚摸,空谈文辞只会让学习者变得浅薄。
岂能理解治国之道如唐虞,言辞却从高馆中希求石渠。
后来皇帝所看的书籍,修文偃武的事迹愈发荒谬。
回头一看,函城已成丘墟,穿着峨冠广袖的长眉须。
丹书写成这一切依旧不变,侍女高髻拖着红裳。
两匹骏马立在奚奴旁,放下琴,拿起笔,倾倒酒壶。
兰台供奉的似乎是信乐,不知画者何以能模仿。
是否只是逞能自娱自乐,千年后看之令人叹息。
你难道没有看到文皇的学士们十八位,谋划事业皆为功臣。
瀛洲的旧图应当更为真实,诸君前来观赏需拂去尘埃。
韩元吉,宋代诗人,字公度,号景亭,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风格清新而深刻。
《跋北齐校书图》创作于北宋时期,韩元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书法与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这首诗从开篇的提问开始,便引人深思。诗人通过描绘北齐校书的图像,引出对古代文化的反思,尤其是对当时儒学的质疑。诗中反复出现的“儒”字,显示了诗人对儒家学说的关注和对其表面化的批判。诗人认为,真正的儒学应当深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强调修身治国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提及了“雌黄”、“虚文”等意象,暗示当时的文化环境中,许多学者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学问与实践。对于后世的书籍,诗人则表示失望,认为文人们在追求表面文章时,忽视了真正的学问。
最后,诗人以“文皇学士十八人”作结,强调历史上真正的文人应具备的能力与担当,呼唤人们重视真正的文化传承。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有对当代文化的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对古代儒学的追求与对当代文化的反思,表达了希望恢复真实文化的愿望。
诗中提到“雌黄”是指什么?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