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子云途中见寄》

时间: 2025-05-02 14:48:11

诗句

十年计拙未能伸,四海滔滔总是津。

但得有山供醉眼,不忧无地著寒身。

莺花撩乱空三月,风雨凄凉过几旬。

莫道衡阳无雁信,故应时有北来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8:11

原文展示:

十年计拙未能伸,四海滔滔总是津。
但得有山供醉眼,不忧无地著寒身。
莺花撩乱空三月,风雨凄凉过几旬。
莫道衡阳无雁信,故应时有北来人。

白话文翻译:

这十年的计划不尽如人意,四处奔波只感到无尽的困惑和迷茫。只要有山可以让我醉眼观赏,我就不在乎没有土地让我栖身。三月的莺花争相开放,然而风雨却使人感到凄凉,已过了好几周。不必说衡阳没有雁信,因为应该会有北方人来此寄托思念。

注释:

  • 计拙:指计划不成或不如意。
  • :指渡口,形容四海的波澜壮阔。
  • 醉眼:形容因美景而陶醉的眼神。
  • 寒身:指生活的困苦或没有安身之处。
  • 莺花撩乱:形容春天花开鸟鸣的热闹景象。
  • 衡阳:指湖南的衡阳,常用来寄托思念之情。
  • 雁信:指鸿雁传递的书信,象征远方的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字子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诗作流传广泛,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充分展现了当时士人的情怀与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远方好友的思念。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歌鉴赏:

《次韵子云途中见寄》是韩元吉在旅途中寄情于友的诗作,诗中以“十年计拙”开篇,直接点出他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失落感。接着,他通过描绘四海的波涛和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外界的感受与对内心的寄托。诗中“但得有山供醉眼”一句,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认为即使生活艰辛,只要有美景相伴,便能忘却烦恼。

在春天的描写中,“莺花撩乱空三月”一语,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然而紧接着“风雨凄凉过几旬”却又显露出生活的不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此外,结尾两句“莫道衡阳无雁信,故应时有北来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诗人心中仍存有希望和期待,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及哲理,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风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计拙未能伸:十年的努力与计划都未能实现,抒发了失落的情绪。
  2. 四海滔滔总是津:四处漂泊,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困惑与迷茫。
  3. 但得有山供醉眼:只要有美丽的山景可以陶醉,便足以慰藉心灵。
  4. 不忧无地著寒身:不在乎没有安身之处,表达了对物质条件的淡泊。
  5. 莺花撩乱空三月:描绘了春天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
  6. 风雨凄凉过几旬:尽管春光美好,风雨却带来了凄凉的感受。
  7. 莫道衡阳无雁信:不要说衡阳没有鸿雁的消息。
  8. 故应时有北来人:应该会有北方人来此,传递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挫折比作“津”,形象地表现出困惑与无助。
  • 对仗:如“莺花撩乱空三月,风雨凄凉过几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拟人:通过“莺花撩乱”赋予自然景象以动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用自然的美好来抚慰心灵,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心灵的寄托。
  • 莺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映衬了诗人的情感。
  • 风雨: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挑战,形成与春光的对比。
  • 北来人:象征着远方的朋友与思念,寄托着希望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元吉的“十年计拙未能伸”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无奈
    B. 高兴与满足
    C. 宁静与安详

  2. 诗中提到的“莺花撩乱空三月”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夏天的盛景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凋零

  3. “莫道衡阳无雁信”中的“衡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
    B. 北京
    C. 上海

答案:1.A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王维《鹿柴》:通过山水意象表达隐逸情怀与自然美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韩元吉《次韵子云途中见寄》李白《将进酒》
    • 韩元吉的诗强调自然美与内心的反思,体现了一种淡泊与无奈;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饮酒来宣泄情感,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对比展示了不同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方式,体现了宋代与唐代诗歌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韩元吉的诗歌风格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山中酬人 送萧远弟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早春 别客 忆故州 寄故人 答刘明府 九华观看花 唐昌观看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丢开头的成语 苦语软言 虎跃龙骧 蚍蜉戴盆 母字旁的字 前三后四 包含玛的词语有哪些 三框儿的字 屯踬 与草木同腐 暗室私心 酉字旁的字 踡跚 香字旁的字 铁什 因难见巧 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